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守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心得體會5篇(保護未成年心得),供大家賞析。
守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心得體會1
首先,心理健康教育與德育工作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
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者運用心理學知識協(xié)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認識世界,適應社會、發(fā)揮潛能。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會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施加影響,培養(yǎng)學生思想意識和道德品質的活動。二者都是育人,在統(tǒng)一育人活動中各自都能發(fā)揮獨特的作用,相互借鑒,相互促進。心育對德育有一定影響。心育適當擴充和完善了德育的目標和內容;心育為提高德的有效性提供了新方法、新技術;最重要的還是,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更新教育者的教育觀和學生觀,對整個教育都帶來了積極的影響。
其次,心理健康教育能促進學生文化科學素質的提高。
在一項對475名高中畢業(yè)班學生的研究表明:學習成績并不完全取決于智力因素,高成就者(成就較智商預期為高)、普通成就者(成績與智商預期相當)、低成就者(成就低于智商預期)差別的產生,與性格特征有關。高成就者工作習慣較佳,對學業(yè)興趣較濃,按時完成作業(yè),關心學習成績,做事認真負責且有計劃。低成就者難自律,難自我規(guī)范,較沖動放肆,喜好玩樂,貪圖近利,與同伴關系欠佳,較不合作,較自私,較不尊重權威與傳統(tǒng),較不合群,在校在家較不快樂,常為己辯護,憤恨他人,對挫折和壓力不知所措,較悲觀。普通組介上下之間,尚屬正常。由此可見,培養(yǎng)積極的情感品質和良好的意志品質和性格特征能促進科學文化素質的提高。
再次,心理健康教育能夠促進身體健康和身體素質的發(fā)展
心理健康和良好的`心理素質寓于健康的身體;身體健康和身體素質的發(fā)展也依賴于良好的心理教育。心理學的研究表明,青少年尤其重視自我觀念或自我意識,包括對自身形象方面的觀察、概念、看法,關注自己外貌美丑、體能強弱、運動機能優(yōu)劣等,常將自己的形象與理想中的標準進行比較,或與同輩人進行比較。比較結果,或滿意或自卑,倘不能正確對待,也對身體的發(fā)展帶來不良影響。以上所述表明,健康的心理是身體健康的心理條件。通過心理教育,維護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質,是提供這種心理條件的重要措施。
守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心得體會2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十大標準
青少年心理問題的突出表現(xiàn)為:人際關系、情緒穩(wěn)定性和學習適應等方面的問題。
心理健康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能夠保持內外和諧。內部和諧表現(xiàn)為具有積極發(fā)展的心理狀態(tài),并用積極的心理狀態(tài)接納自我;外部和諧表現(xiàn)為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能主動減少問題行為和解決心理困擾。二是無心理問題。心理問題包括各種心理與行為異常及心理疾病,例如:焦慮、抑郁、厭食、反社會行為等。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標準:對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動做出積極反應。
我國著名心理學家林崇德認為心理健康標準的核心是:對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動做出積極反應,其心理便是健康的。結合青少年的心理發(fā)育特點,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標準包括以下幾點:
1、智力正常。正常的智力是生活和學習的最基本心理條件,一般而言,智商在80分以上為心理健康的標準。
2、情緒穩(wěn)定、積極樂觀。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經常保持輕松、愉快、協(xié)調的情緒,能適度表達和控制情緒。
3、堅強的意志品質。心理健康的人有著良好的自制力和挫折耐受力。青少年出現(xiàn)的網(wǎng)癮、煙癮等行為問題往往與意志品質薄弱有關。
4、心理與行為符合年齡特征。行為表現(xiàn)正常包括:行為內外一致、行為與年齡相符以及行為與角色一致。例如一個學生在學校里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三好學生,在家里卻亂發(fā)脾氣,較少參與家務勞動,這樣的學生心理不能算是健康。
5、人際關系和諧。青少年很多心理問題的出現(xiàn)都與人際關系有關。當家庭不和睦、同學相處不融洽時,青少年容易出現(xiàn)抑郁、焦慮、嫉妒、敵意、敏感等不良心理問題。
6、保持健全的人格。培養(yǎng)青少年健全、獨立、完整的人格是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終極目標,是青少年適應社會的重要保證。
7、良好的社會適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能夠較快地適應環(huán)境變化,能與現(xiàn)實的環(huán)境保持良好的接觸與適應。
8、正確的自我意識。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自信、自尊、自愛,而不自責、自怨、自卑。
9、面對現(xiàn)實、接受現(xiàn)實。心理健康的青少年既有崇高的理想,又不沉湎于不切實際的幻想。對生活、學習中的困難和挑戰(zhàn)都能勇敢面對、妥善處理。
10、熱愛生活、熱愛學習。心理健康的人是珍惜和熱愛生活的,并能積極地投身于生活,享受生活中的樂趣。
二、青少年常見的心理問題
青少年是個體發(fā)展的關鍵時期,生理發(fā)展逐漸成熟,自我意識增強,但是由于閱歷不深,容易產生各種困惑和矛盾,使青少年易出現(xiàn)心理問題。主要表現(xiàn)在:
1、厭學。厭學是指學生對學校生活失去興趣、對學習持否定態(tài)度的內在反應傾向,包括厭學情緒、厭學態(tài)度和厭學行為。主要表現(xiàn)為對學習厭惡反感,甚至感到痛苦,乃至逃學或曠課。厭學往往會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
2、考試焦慮。當自我施加的壓力過大,超過一定程度的時候,青少年就會出現(xiàn)典型的焦慮行為反應,如心慌、煩躁、胸悶、不安等。家長和老師首先要接納青少年的緊張焦慮,主動與青少年溝通,傾聽他們的不安和擔心,讓他們學會釋放壓力。
3、學習疲勞。學習疲勞主要包括生理疲勞和心理疲勞,其中生理疲勞是指肌肉和神經系統(tǒng)的疲勞;心理疲勞是指情緒煩躁、注意力渙散、思維遲鈍、反應緩慢等??赏ㄟ^培養(yǎng)青少年科學用腦的習慣,勞逸結合。
4、煩惱。煩惱主要體現(xiàn)在:(1)與家長溝通困難。(2)業(yè)余生活枯燥。(3)學習壓力大。(4)知己朋友少,社交范圍小。(5)沒有自我成長環(huán)境。(6)家長老師的觀念、教育方法和學校教程陳舊,趕不上時代步伐。(7)到青春期不讓結交異性朋友。(8)有煩惱無處傾訴。
5、抑郁情緒。抑郁是以情緒低落為主要特征的情緒。青少年正處于一個自我意識高漲的時期,會更容易也更經常地體驗到抑郁情緒。比如,因考試沒考好被家長嘮叨了,與同學關系沒有處理好被誤解了。這些事情都可能會觸碰到青少年敏感波動的心靈。
6、逆反心理。青少年期正處于逆反期。經常會發(fā)現(xiàn)有些青少年跟老師、家長“對著干”。逆反心理的出現(xiàn)往往與青少年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的增強有關。要從根本上化解青少年的逆反心理就要做好與青少年的溝通。
7、網(wǎng)絡成癮。青少年網(wǎng)絡成癮癥是青少年過度使用互聯(lián)網(wǎng)而導致的一種心理疾病,家長和老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要達成一致,給予青少年全方位的關心和關注,培養(yǎng)青少年良好的興趣愛好,養(yǎng)成合理控制上網(wǎng)時間的習慣,鼓勵青少年多參加戶外活動等。
要改善青少年心理問題突出的現(xiàn)狀,需要從各方面努力。第一,需要學校的改革和教師的努力。第二,需要家長的幫助和引導;言傳身教;為孩子創(chuàng)造和諧的家庭氛圍。第三要優(yōu)化社會環(huán)境,發(fā)揮媒體的宣傳教育作用。同時,青少年自身應不斷學習與提高。
三、青少年心理調適的方法
理性認知調節(jié)法:從多角度看待事件
青少年處于從兒童向__過渡的時期,他們對人和事物的看法缺乏穩(wěn)定性,但又有著強烈的獨立需求,容易對人和外界事物產生極端想法,從而產生不良情緒。理性認知調節(jié)法認為情緒的發(fā)生不是由事件本身引起的,而是由經歷事件的人對事件的解釋和認識引起的。該方法的目的在于引導青少年從多個角度對引__緒的事件進行解釋,從而達到調節(jié)情緒的目的。
當青少年因某事件出現(xiàn)不良情緒時,要引導青少年改變對事件的看法,從多方面、多角度對事件進行解釋,不沉浸于事情的負面效果,不被對事情的看法所困擾。
積極的情緒調控
1、自我激勵。在面對挫折和失敗時,可以使用“我可以……”“我能行……”等語言進行自我激勵。
2、注意力轉移。把注意力從消極情緒轉移到較感興趣或有意義的事情上,也可以轉換一下環(huán)境,外出散步、參觀旅游,或者暫時離開產生消極情緒的環(huán)境等。
3、放松訓練。催眠音樂、瑜伽運動都可以讓人放松心情,在這個過程中可以回憶曾經經歷過的愉快情境。
4、積極期望。不論是自我的積極期望,還是他人對自己的積極期望,都能傳遞正能量,使自己進步得更快、發(fā)展得更好。
良好的親子溝通
進入青春期后,青少年與家長的溝通變得更加困難。青少年不再像兒童時期那樣對家長遵從和依賴,而是更多地表現(xiàn)出分離和獨立。很多家長有這樣的體會,孩子有話想說,但又不想跟家長說,家長想跟孩子交談,孩子卻找借口推辭。因此家長應學會一些溝通技巧。
1、相信孩子。以__和的語氣給予青少年建議和指導,相信青少年能改正錯誤和缺點。
2、學會傾聽。家長要放下家長的架子,傾聽孩子的心里話,知道他們想什么,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青少年關心和幫助。
3、創(chuàng)造機會交談。與青少年的溝通需要恰當?shù)臅r機。飯桌上、睡覺前、郊游途中、散步時間等都可以找機會與青少年交流。
4、討論青少年感興趣的話題。家長與青少年出現(xiàn)溝通困難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沒有共同話題。
5、多鼓勵和贊美孩子。恰到好處的贊美和欣賞會增強青少年的自信。
6、溝通時持親切、尊重的態(tài)度。青少年期自尊感較強,有了對社會和事物的個人理解能力,希望得到別人的尊重。
守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心得體會3
經過半個多學期心理健康教育知識的學習,讓我進一步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刻含義,認為學習這是很有必要的,在本我、自我、超我中不斷完善自己,并將助人也自助。從而發(fā)現(xiàn)心理健康教育原來就是一門藝術,探究這門藝術,開啟學生心靈之鎖,從中可以體會到教師德育工作的無窮樂趣。下面談談自己的幾點體會:
盡管學習的時間不長,但對我的沖擊卻是極大的。我不僅學到了很多心理學理論知識,學到了很多教育學的方法,也學到了正確對待生活的方式,如怎樣釋放壓力,調整自己心態(tài),與他人如何溝通、如何相處的方式,建立積極向上的健康心態(tài),以健康的心態(tài)工作、學習、生活,碰到問題不消極,想辦法解決。并且通過學習,我深深認識到心理健康教育是做教育工作、是當一名好教師所必不可少的基礎知識。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發(fā)展的需要而開展的教育活動,旨在提高和培養(yǎng)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恰當有效地應對現(xiàn)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如何進行情緒調節(jié)等,使學生更有效、積極地適應社會、適應自身的發(fā)展變化,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fā)展。所以,預防問題發(fā)生、促進心理素質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從本質上來講,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yǎng),是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xiàn)。
心理健康問題,是每一位學生在成長與發(fā)展中都必然會面臨的挑戰(zhàn),包括那些學習優(yōu)秀、在教師看來是“好”孩子的學生,也同樣需要心理健康教育。許多研究與實踐證明,有時這些“好”學生反而更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因為,往往由于學習成績好,這些“好”學生心理發(fā)展中不健康的側面就常常被忽視,得不到教師的重視和及時的幫助教育。如,一些“好”學生由于長期被寵、被捧,心理承受能力已變得極脆弱,稍不如意就發(fā)脾氣,有的還采取極端措施進行打擊、報復,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清華大學生向狗熊潑硫酸便是一個最好的例證。還有的學生甚至邁上了自殺、輕生的道路來面對失敗和挫折的壓力??梢?,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教師的重要課題,它應成為我們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
教師作為教育實施的主體,其自身的素質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起著舉足輕重的影響。當然,社會的力量也是舉足輕重的。而獲得來自社會的支持和認可,首先應獲得來自家長的支持和認可。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還必須注重與家長達成共識,打破家長那種認為只要學習好就是發(fā)展得好的舊觀念、舊框框,幫助家長建立現(xiàn)代的、科學的人才觀,獲得家長的支持和認同,鼓勵家長參與,創(chuàng)設出全體成員共同參與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環(huán)境與氛圍,從而使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實實地開展下去。
守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心得體會4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底蘊豐厚,上下五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更是博大精神。文化是民族的靈魂,孩子是國家的未來。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各種信息的來源渠道不斷增多,隨之而來的不良信息正悄然影響著中小學生,由此造成的不良后果已經逐步顯現(xiàn)出來。在當代各種文化的沖擊和影響下,中小學校如何利用結合各地實際,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是一項刻不容緩的任務。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的切入點是什么呢?我認為萬事心生,中華傳統(tǒng)文化在幾千年社會發(fā)展中積累了極為豐富的內涵,其中包含了大量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內容。因此,應深入挖掘其中的寶貴資源,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開展具有初中生特色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實踐活動,以推進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初中生心理分析
如何將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結合起來,我們首先要對現(xiàn)在初中生的心理進行分析,知道他們在想什么,怎么想,想怎樣。那么初中生心理特點是什么呢?歸納起來有一下三點:
1、自我意識高度膨脹
少年期是人類第二個自我意識發(fā)展高峰,也是最重要的一個時期。孩子在這個時期希望能盡快進入成人世界,希望盡快擺脫童年時的一切,尋找到一種全新的行為準則,扮演一個全新的社會角色,獲得一種全新的社會評價,重新體會人生的意義。人際交往欲望強烈,此時學校和同伴的影響超過家庭和父母的影響。
2、性意識的驟然增長
關注自己身體的變化,對異性神秘并好奇,表現(xiàn)出更多的關注,樂于接近異性,甚至對某一個異性若有所思、若有所失,這種關切若得不到控制將引發(fā)早戀,造成對學習沒有興趣(厭學)、上課走神,精神恍惚。
3、智力水平迅猛提高
思維活躍,對事物的反應能力提高,分析能力、記憶能力增強。對自然現(xiàn)象、社會現(xiàn)象的理解能力不斷提高,但尚不成熟,缺乏社會經驗,易受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
自我意識的高度膨脹、性意識的增長、智力水平的提高使得孩子本來并不成熟的心理變得十分脆弱,導致孩子們情緒波動起伏大。這就是我們常說的青春期叛逆心理。
二、傳統(tǒng)文化對于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應用
傳統(tǒng)文化主張修身養(yǎng)性,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心理調適能力??鬃臃e極主張修身養(yǎng)性,提出“欲先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睆娬{“心正而后身修”,進而達到“德潤身,心廣體胖”。就是說人只要具備了較高的修養(yǎng),就能心懷善,心無愧怍,進而感到舒泰寬闊??鬃舆€提出:“所謂修身養(yǎng)性在正其心者,身有忿惕,則不得其正。有所恐懼,則不得其正。有所好樂。則不得其正。有所憂患,則不得其正?!边M一步闡述了修身養(yǎng)性與心理平衡的關系。此外,《論語》中還描述了“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及“泰而不驕,威而不猛”的人格特征,認為“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也就是說,作為君子,能把握自己的內心世界,對外界各種刺激隨時控制和調節(jié)自己的心理體驗,時刻使內心世界居于適中狀態(tài)。即保持心理的平衡。適度的自信,既不自負、也不自卑,是事業(yè)成功的必備條件。面對挫折,過于悲觀沮喪會喪失意志,而毫無所謂則會失去前進的動力,只有掌握好尺度才能成為前進的真正動力。因此,要想在日新月異的社會生活中立于不敗之地,就要將自己的心態(tài)調整到“中”,既不要“過”也不要“不及”,以坦然、平和的健康心理狀態(tài)面對復雜多變的世界。
增強適應能力,提高抗挫折能力。《孟子》強調“人皆有仁、義、禮、智之心”。所謂知天命,就是能理解并實踐仁、義、禮、智,做到“仁者不憂,智者不惑,勇者不懼”。以禮義適應社會,適應自然。強調“君子不器”??鬃邮謿J佩顏回,曾說其:“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不僅如此,儒家還認為耐挫是一種美德,《論語·述而》中“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強調面對挫折、遭受冷遇也能坦然接受而不是耿耿于懷。《孟子》中的“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修身現(xiàn)于世。窮則獨普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反映的是儒家的積極入世的人生理念,表達了得志則造福于黎民蒼生,不得志也要潔身自好積極豁達的態(tài)度。不僅如此,還要能“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蓖瑫r,還強調“小不忍則亂大謀”,對一些不順利、小挫折要善于忍讓、忍耐,以顧全大局,要有善待挫折的坦然心態(tài),提倡“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匹夫不可奪志”、“自強不息”等人格品質。當前初中生在生活上遇到困難,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不良是心理問題的重要原因之一,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內容之一就是要提高初中生的抗挫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儒家思想強調的困而彌堅、挫而愈奮、百折不撓、追求進取的精神對初中生來講,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這些思想對促進初中生增進心理健康、增強適應社會的良好能力起到積極的作用。
此外,自強不息,追求積極進取的人生觀,實現(xiàn)自我價值。自強不息、積極進取,追求崇高的人生目的,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內容。“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道的運行,是剛勁強健的,有道德的人應當效法天道,自強不息。老子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要想戰(zhàn)勝別人,首先要戰(zhàn)勝自己的一切弱點。只有堅忍不拔、強力而行的人,才是一個有志氣的人?!白詮姴幌ⅰ笔侵袊鴤鹘y(tǒng)文化中的一種獨立自主、奮發(fā)圖強、百折不撓、鍥而不舍的精神。這些品質,無論對初中生世界觀、人生觀的形成,還是對他們日常的學習、生活,都具有非常好的啟迪作用。
知足常樂,順其自然的樂觀心態(tài)。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張人生不要刻意去強求不現(xiàn)實的功利或物質需求,而要重視心理的滿足。在獲得這種心理滿足的基礎上實現(xiàn)“常樂”,由此可以看到國人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無論多么辛勞,只要有希望,便能知足常樂乃至以苦為樂。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主張“順其自然”,提出人類要“道法自然”,返樸歸真,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弊鋈说牡滦幸匾暋白匀恢隆?。老子強調“是以圣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倡導人不要勉強去做有悖于自然規(guī)律的事情,要順其自然,保持心境的平和曠達,即不故意做作,目的就在于不扼殺事物自由發(fā)展的可能性。莊子主張不刻意追求個人生活中現(xiàn)實的東西,而應順其自然,強調“天然”;超越一切功名利祿,做到“無功”;忘記一切榮辱毀譽等虛名,做到“無名”?!盁o為”而最終“無不為”,從而實現(xiàn)“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的境界,盡管樂觀知足的心態(tài)可能會影響人的上進與追求;但從健康心理的角度看,“知足常樂”與“順其自然”卻是初中生自我保護、自我保健的健康心理和行為的反映。
三、如何將傳統(tǒng)文化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際工作相結合
(1)用傳統(tǒng)文化對初中生教育的過程當中,學校老師應當身體力行,努力學習傳統(tǒng)文化,特別是對傳統(tǒng)文化思想的學習,為初中生作出示范和榜樣,此外,學校老師在對初中生日常教育中應嚴格規(guī)范自己的言行舉止,用實際行動教育鼓勵初中生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提高道德素養(yǎng)。
(2)教育內容上。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要充分考慮初中生的文化水平,盡可能通俗易懂,并貼近初中生日常生活,具有一定的實用性,比如《弟子規(guī)》《論語》《孝經》《中庸》,以及《道德經》《逍遙游》。
(3)教育方法上。注重初中生學習傳統(tǒng)文化體驗心得,加強互動交流,啟發(fā)初中生“開悟”,注重在改造實踐中落實道德細節(jié),形式應豐富多樣,切勿“紙上談兵”。比如可以按學員的興趣將學員分為三個興趣小組:儒家學派、道家學派以及佛學派,定期開展辯論賽,并談談學習心得,各抒己見,形成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4)與心理咨詢矯治部門緊密聯(lián)系。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心理咨詢矯治工作在目的上是一致的,彼此手段不同,可以互通有無,雙管齊下,以傳統(tǒng)文化教育引發(fā)初中生內心震撼、反思,以心理咨詢矯治為渠道抒發(fā)感受,力爭良性工作效能。
可見,倡導傳統(tǒng)文化教育,有利于初中生塑造健全的人格,更好地了解自己、悅納自己,增強自信,并不斷完善自我、超越自我、發(fā)展自我,提高心理調適能力。
因此,要結合中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使之與當代心理學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廣泛及時開展具有校園特色的、卓有成效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實踐活動,促進初中生更好地認識自我,健全人格,以不斷適應社會發(fā)展。
守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心得體會5
在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適應,是抗拒誘惑、承受挫折、自我調節(jié)的關鍵。因此,學校教育不僅要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而且要進行專門的心理素質、心理健康教育。要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fā)其潛能,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fā)展;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不斷正確地認識自我,增強調控自我、承受挫折、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個性心理品質;對少數(shù)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給予科學有效的心理咨詢和輔導。為了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特總結中學生心理特點如下:
1、情緒。包括焦慮、強迫、抑郁、煩躁。具體表現(xiàn)為:厭惡學習,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思考乏力,聽課不認真,不認真做作業(yè),但又想把學習成績提上去,產生了焦慮;有些同學害怕或回避上學,或有恐懼反應;有些同學有矛盾觀念和憤怒反應,易激怒,依賴性增強。
2、行為。學習不太好的學生大多都有行為問題,主要表現(xiàn)為:
第一,自控能力差。以前學習良好,成績不錯,后來受心理成長因素的影響,學習中表現(xiàn)為學習困難,上課無法集中精力,記憶力下降,復雜的題目無法集中精神解決等;因注意力不集中、常常不能持續(xù)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終止作業(yè)或看書,上課擺弄物品或發(fā)呆、思想不集中等。
第二,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性格變得孤僻,不愿與同學交往,學習、生活缺乏積極性,上課不愿回答問題,身體困乏,不能積極參與集體活動。
第三,品德標準不明?,F(xiàn)今社會中青少年犯罪率不斷升高,與品行標準不明有很大的關系。行為違反無法控制,思慮不周,如說臟話、打架、說謊、偷東西、抽煙、喝酒、離家出走等現(xiàn)象均有可能出現(xiàn)。
3、生理。中學生正處在青春發(fā)育期,也是人生身體發(fā)育的第二個高峰期。在這一時期,學生無論在身體的形態(tài)上、機能上,在腦和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展上,還是在肌肉力量上和運動能力上,都發(fā)生著急劇的變化,生理上的這些發(fā)展又為他們的心理發(fā)展提供了基礎。
中學時代是人由兒童走向成熟的過渡階段。此時的人既有別于成人,又非昔日幼稚的頑童,其最大特點就是身體、心理的迅速成長和發(fā)展。中學生的生長發(fā)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其中既有積極、進步的變化又有消極的變化。處于青春期的中學生,在身體形態(tài)和技能上,在急速的發(fā)展中往往會產生不平衡,引發(fā)各種矛盾和問題,如果處理不當便會產生不良后果。這一時期被德國心理學家稱為“暴風雨時期”,美日心理學家稱之為“危險期”。
1、行為。中學生行為觀察的目的性、自覺性提高了,思維已由形象思維發(fā)展到邏輯思維為主,并由經驗轉向理論,表現(xiàn)在邏輯思維的組織性、敏捷性、靈活性、深刻性、批判性的發(fā)展上;在面臨問題時能夠較快地從根本上抓住矛盾焦點,能夠獨立、批判地思考,對同學、老師、家長、書本有自己的認識和看法,喜歡爭論和懷疑,敢于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不迷信權威。
2、情感。中學生的情感豐富,高亢而熱烈,富有朝氣,容易動感情,也容易激怒,情感體驗比小學生深刻;對未來充滿了憧憬和幻想,具有活潑愉快的心境;自我調節(jié)和控制能力提高了,情感有時帶有矛盾性和兩極性;由于性發(fā)育和對未來的向往,在異性交往中有時會遇到困惑。
3、意志。中學生意志的特點主要表現(xiàn)在目的性、果斷性、自制力幾個心理品質上,能夠有目的、自覺地做出意志決定和努力;在果斷性上有了顯著發(fā)展,自控能力不斷增強。
4、人生觀、價值觀。年齡的增長、視野的開闊及受教育年限的延長,使中學生開始對人生及世界進行思考和探索。
5、道德品質。學生的品德有一個完整的結構,即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它們相對獨立又彼此聯(lián)系,密不可分。道德認知表現(xiàn)在道德思維的發(fā)展和道德觀念的建立上;道德情感是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實現(xiàn)而引起的主觀的內心體驗,它伴隨著道德認知的發(fā)展而加深;道德意志表現(xiàn)為戰(zhàn)勝非道德的動機、排除困難的決心。
依據(jù)我國教育指導思想和方針,堅持育人為本,根據(jù)中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和規(guī)律,運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和方法,培養(yǎng)中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其身心全面健康和諧發(fā)展,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守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心得體會5篇(保護未成年心得)相關文章:
★ 精選心理健康培訓教育心得體會3篇 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培訓心得
★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3篇(關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
★ 心理健康教師培訓心得體會3篇 心理健康教育培訓心得體會教師
★ 《心理健康教育》心得體會范文6篇(心理健康教育心得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