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逍遙游》的讀書心得3篇 讀《逍遙游》有感,以供借鑒。

《逍遙游》的讀書心得1
《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本篇在全書中占有特殊的地位。它不僅表達了作者的根本思想,也能代表作者文章的主要風格。“逍遙”“逍遙”何為逍遙之說?“逍遙”,作為一個復(fù)音詞,始見于《詩經(jīng)·鄭風·清人》篇“河上乎逍遙”與“河上乎翱翔”對舉。自然逍遙游即不受任何束縛與約束,自由自在,悠然自得的活動著,生活著。
文章以以描寫神奇莫測的巨鯤大鵬開端,一開頭就向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將我們引入一個奇妙的世界,盡管知道世上并不存在這樣的事物,卻仍被想象力豐富的莊子所迷惑。接著莊子又借《齊諧》來證實自己的看法,一番深刻而形象的描寫把作者心目中那種為一般人難于理解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于想像了。然后一系列的比方,比喻論證小大之辯,表明這些人和物之間小大之辨十分明顯,但都毫無例外地沒能達到超脫一切的“逍遙游”的境界。而后假托古人的話再次形象地描繪了鯤鵬,與前文似有重復(fù)之意,確是著重強調(diào),加深讀者對“小大之辯”的理解,與開頭呼應(yīng)對照。最后在進行了上述那一番奇異無比的比喻和描述之后,逐次展開了對處于不同思想境界的幾種人的描寫和評論強調(diào)了一種絕對化的自由世界。
莊子推崇的是主觀唯心主義,這是天地間根本不存在的。在莊子看來,大鵬鳥還算不上是真正的自由。真正的逍遙游是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辨,以游于無窮”,也就是要達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樣的忘我、無為、無用、無所待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自然到了我們這個時代都知道自由都是相對而言的,哪里有絕對的自由呢。任何的自由都是有條件的,人怎么可能脫離這個社會,沒有依靠呢。可對于莊子這個理想主義者而言,這是他的精神寄托與生命支柱。
有著這樣思想的人從古至今,不是少數(shù)。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甚至構(gòu)想出一個桃花源,那里“阡陌交通,雞犬相聞”,簡簡單單,“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有的只是悠然,只有自在。他追求的是一個理想化的境界,既然這個世上找不到,那我只有逃避這個世界,歸隱桃園;只有借助手上的筆,自己描繪出這樣的風景。在《桃花源記》的最后,陶淵明還列舉了幾個人去找尋的例子,似是逼著自己和其他人都相信有這樣的地方,不若說隱含著自己深深的失望之情。
前幾天與同學去平江路玩時,遇到了這樣一個人。他留著清式的長辮,裝著掛衫,在鑿石頭。別人與他交談,他說刻得是聽琴的牛。我們都知道對牛彈琴的涵義,他卻硬是顛倒了它,加注了自己的思想,似乎有些“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謂。他是這樣說的世界上為藝術(shù)獻身的人很多,我愿意做那一個。
他說,世界上百分之二十的富人,百分之八十的窮人,為什么我們不能從那百分之二十中到百分之八十里去呢。他說,現(xiàn)代的人都說藝術(shù)好,卻為什么不讓孩子去干這一行呢。很明顯,他將生活理想化了,他一個在一群咖啡店中嗒嗒嗒的砸著石頭,敲著自己的理想,卻好像與這周圍格格不入,他卻依舊不以為然,固執(zhí)自我?;蛟S在別人眼中他是一個傻瓜,是個異數(shù),但在他自己的眼中有著一個五光十色的美好世界,由自己的意志所控制。就如莊子,陶淵明,明知不可能卻依舊努力著,渴望著,用自己的行動創(chuàng)造著,實踐著。
對于這樣的理想主義者,唯心主義者,我們要做的或許并不是批判或是諷刺,應(yīng)該給予的是理解與寬容。他們有著自己的一片天地,別人無法理解的空間,卻是他們獨有的魅力與完美。
《逍遙游》的讀書心得2
初見“逍遙游”三個字,很自然的聯(lián)想到這樣一幅悠然愜意的風景:一個學者立于竹筏之上,沒有船槳,竹筏順著水流漂游,兩岸青山徐徐向身后遠去。若問我莊子的自由該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詩人一樣自由”。但讀完并深入學習《逍遙游》一文后,才發(fā)現(xiàn)上面的兩個“很自然”的反應(yīng)與莊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遙”真是差里百萬里。莊子逍遙,是近乎忘卻凡世間的一切復(fù)雜,纖塵不染的精神與靈魂上得到自由。那些詩人學者,要么觸景生情,要么因勢感懷,都是為外在客觀和內(nèi)在主觀所限,不能達到真正的逍遙。
《逍遙游》開門見山點出“逍遙”的境界,“游”的狀態(tài),鵬程萬里,扶搖直上,看似逍遙,其實都是“有所待”,不自足。一旦時不與我,則無法成功。
如何才能超脫?莊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變,以游無窮”。也就是說,心靈順應(yīng)天地之道,跳出萬物束縛,無物,無我,無功,無名,與天地精神相往來,逍遙自在。作品描寫了一個哲學意識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極而返的心理經(jīng)歷。首先通過描繪一系列具體的事物和三個不同層次的人物來反復(fù)申明絕對自由的難得,借鯤鵬和蜩鳩的對比,來說明大小的分別,破除一般人見小不見大的觀念,并指出:唯有“無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遙游。
莊子所講的“逍遙”是一種絕對的自由,而不是相對的自由。莊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繪為“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那是一種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沒有功利目之、心中無我之崇高境界。只要如此,才能潛心學習,為人生之騰飛打下厚實之基礎(chǔ),才能不畏險阻,翱翔于九萬里之藍天,做才能戰(zhàn)勝自我,不被榮譽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譽和地位,以熱愛作為奮斗之動力。
《逍遙游》的讀書心得3
這幾天都在給學生講莊子的逍遙游,對其中的一句話很有感觸。
“適莽蒼者,三餐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千里者,三月聚糧。”句子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說一個人如果只是到郊外,他只需要準備一天的糧食,回來時肚子依然很飽;一個人如果要走百里之外,他前一天就要搗米了,而一個人要到千里之外,他就需要積聚三月的糧食了。
可是這看似并不深奧的話卻含有大道理。它告訴我們:如果一個人志存高遠,他希望做一番事業(yè),那么他就要比別人做更多的準備,儲備更多的知識。反之如果你的志向渺小,容易實現(xiàn),那你要做的準備就少,需要的知識也不多。我認識的人里,有從小商販做成老板的;有以前在街邊理發(fā)現(xiàn)在卻開美容院的;有以前是當民工現(xiàn)在卻在做房地產(chǎn)的......當然更多的人卻是以前是小商販,現(xiàn)在依然是小商販的;以前是理發(fā)的現(xiàn)在依然是理發(fā)的,以前是當民工的現(xiàn)在依然還在當民工......什么原因?那些成功的人靠什么?我想這和他們的志向有關(guān)系,也和他們?yōu)榱藢崿F(xiàn)理想而踏踏實實的做準備分不開。說到這里我甚至給學生開起了玩笑,我說如果你希望就當一個民工,那么你現(xiàn)在學的知識都足夠了。
可就在我說學生的同時,我也突然想到了自己。我又是一個志存高遠的老師嗎?愛人有時會開玩笑的說我永遠只能是一個教書匠。是的,如果只是當一個匠人,我也覺得我的知識是足夠的,可是我也只是滿足于這一點,并沒有想過還可以做的更好。人生的境界的高低也就在這里吧。 而人的境界的高低應(yīng)該也是決定一個人成敗的原因吧。我們讀《井底之蛙》時,都會嘲笑那個不知天有多大的井底之蛙,笑他的愚蠢和見識,可是我們有多少人不都是滿足于自己所見的那片天,在不由自主的做著那只青蛙,而自己尚沒察覺呢?
感謝莊子,讓我在浮躁的社會里還有機會靜下心來反思自己,觀照自己的心靈。
《逍遙游》的讀書心得3篇 讀《逍遙游》有感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