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小編整理的央視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后感4篇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后感600,歡迎參閱。
央視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后感1
遇到張桂梅的孩子們無疑是幸運的,她是136個孤兒的“事實媽媽”,她把1600多名山區(qū)貧困女生免費送入了大學。是她陪伴孩子們,走過一個個春秋冬夏,讓這個世界充滿色彩與美好。
如果讓這些孩子寫一個和張老師的故事,那無疑這些故事會長到沒有盡頭,這些故事充滿了坎坷與磨難,但也有無數的幸福與榮耀,而對于孩子們自身的影響與改變卻是無窮無盡的。
在她們的故事里,她是不顧自身健康、四處奔波的媽媽。她時常顫顫巍巍、時常氣喘吁吁,她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但是她依然堅持拖著病體忘我工作,將自己工資、所獲獎金和社會捐助診療費等100多萬元,全都給了學校、給了福利院,給了無數貧困的女孩子。她自己卻只穿著破洞的牛仔褲,坐著最廉價的摩的,她只愿讓孩子們更好。
在她們的`故事里,她是永遠向前、從不滿意的老師。今年華坪女高有159人參加高考,600分以上有17人,一本線以上70人。理科651分,文科619分。這樣的成績連某些省會城市的高中都愧嘆不如,但她卻不滿意,和其他一些大城市相比仍存在不足。她想讓自己的孩子們去到更遠的地方、考上更好的大學。她說:“只要還有一口氣,就要站在講臺上?!?/p>
這部故事書很長很厚,張桂梅還在用生命書寫,她也愿陪著更多的孩子走過春秋冬夏。感謝這朵劃破蒼穹的白晝流星,讓我們一次次見證著紅土地上的奇跡!
央視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后感2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對于家庭來說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天下父母的最大心愿。但不知從何時起,我們發(fā)現周圍出現了越來越多發(fā)育障礙的特殊孩子,其中最嚴重的要數自閉癥的孩子。在這樣的家庭中,孩子不能快樂成長,家長更是承受了常人難以想象的社會壓力和生活煎熬。那種煎熬是常人無法想象的。一個偶然的機會我發(fā)現了孤獨癥,后來才知道孤獨癥國際通用說法叫自閉癥。
兒童孤獨癥是一種發(fā)生在兒童早期的全面性精神發(fā)育障礙性疾病,目前還找不出準確的發(fā)病原因,沒有相應的治療藥物和有效手段,前景比較暗淡。我的心情隨之也黯淡起來。我能給孤獨癥孩子和孤獨癥家庭做點什么呢?于是,寫了一首歌。歌寫好了給誰呢?這時,吉林通化的劉叢鳳來了。她就是一個做孤獨癥的專門家,為了做孤獨癥她幾乎傾家蕩產,在所不惜,是這個地區(qū)做孤獨癥的`第一人。也因此我認識了我國做孤獨癥的第一人——田惠萍。
田惠萍畢業(yè)于四川外語學院,曾在四川外語學院和重慶建筑工程學院任教。期間,她被公派到德國留學兩年。1993年3月創(chuàng)辦中國第一家服務于孤獨癥兒童的公益性組織—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任所長至今。曾榮獲中國國際交流學會及中國青少年基金會頒發(fā)的“展望獎”,曾被美國《讀者文摘》(亞洲版)評為“今日英雄”。
她還是中國“心盟”網絡組織的發(fā)起者,作為全國最早的孤獨癥兒童康復先驅機構的創(chuàng)辦人。
有報道說:20多年前,當4歲的兒子被確診患上孤獨癥時,田惠萍幾近崩潰。這種病在現實生活中早已存在,直到1943年,美國精神病醫(yī)生凱納才提出這一概念并確定下來。由于兒子是中國第一批被診斷為孤獨癥的患者,田惠萍也是十分茫然,連她自己也是第一次聽說。她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的孩子無法再跟正常人一樣去上幼兒園,更不可能達到學齡后去讀小學了?!安粌H是孩子,作為母親,我也將跟孤獨癥長期共處了?!?/p>
1993年,田惠萍從重慶來到北京。當時她只有一個信念,要辦一所學校,要把像兒子一樣的孩子都收到自己身邊。幾個月后,中國第一家服務于孤獨癥兒童的公益性專業(yè)機構——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成立。
她估計,孤獨癥在中國兒童中的發(fā)病率為萬分之八到九。而據中國殘疾人聯(lián)合會的估算,我國有10萬精神殘疾兒童,其中絕大多數為孤獨癥兒童。而包括成年人在內的孤獨癥患者,國內達數百萬之多。
孤獨癥發(fā)病原因至今不明,因此醫(yī)學上并沒有有效地治療方法。通過專業(yè)性訓練有些癥狀可以明顯改善,但疾病將伴隨絕大多數孤獨癥患者一生。
近年來,中國越來越多的地方建立了為孤獨癥兒童及家庭提供社會服務NGO。由于缺乏政策性支援,很多NGO面臨著巨大挑戰(zhàn),主要是經濟壓力和技術壓力。后者突出表現在怎樣提供以專業(yè)技術為基礎的優(yōu)質服務,如何培訓教師等方面。
2005年,在德國米索爾基金會的資助下,通過一系列行業(yè)培訓活動,由星星雨發(fā)起成立了“心盟”孤獨癥網絡。田惠萍說,心盟的使命就是通過資源整合、行業(yè)建設和權益倡導提高成員的服務能力。目前,其成員近60家,遍布全國各地。兩年來,已組織過11次能力建設培訓,6次教師培訓,組團赴德國訪問1次,資助4家機構完成戰(zhàn)略規(guī)劃。
田惠萍是個理想主義者,正是患病的兒子讓她的生活發(fā)生了完全有意義的轉變,“走向了一條更有價值的路。”現在,田惠萍的孩子每周一到周五在一家成人智障專業(yè)機構接受訓練,“雖然他還是一個典型的孤獨癥患者,但生活得很好。”
2009年,通化的冬天格外寒冷。田惠萍突然來到了通化。她要為通化市的孤獨癥孩子和孤獨癥家庭、孤獨癥工作者盡心出力。那些天,她和她的伙伴吳良生,冒著風雪,一場一場地報告,一地一地地輔導,匠心獨運,苦口婆心,誨人不倦,精誠所至,讓通化人很感動。
作為當地孤獨癥愛心協(xié)會的名譽會長我有機會和她有了較多的接觸。論起來,她稍稍大我一點,但看起來她更顯年輕一些。她是一個一見面就能給人十分深刻印象的人,是一個聽著十分駭人但一接觸就能融洽相處的人,是一個有經歷能夠看輕一切的人,是一個不知天命,不知疲倦,不畏艱險的人,是一個啥都想知道、都想嘗試的人。它特別的愛說能說。在我主持的座談會,她自己就能說上幾小時。
那些天,她在通化電臺逗留的時間最長,參加通化電臺組織的媒體座談會,做客安琪的《百姓說事》直播間,接受通化電臺名牌欄目王燕的《百姓訪談》。我們之間的交談廣泛而有成效。她對通化的文化歷史饒有興趣,她對通化的風土人情,情有獨鐘,因而深得通化人的喜愛。
臨別我給她總結了六個“不”,這就是——不辭辛苦、不避風寒、不知疲倦、不恥下問、不辱使命、不畏艱險。
六個“不”遠遠概括不了她做人做事的風格、風范,但通化做孤獨癥的朋友都愿意記住這六個“不”,因為這是田惠萍在通化的一個寫照,也是我和田姐友情的一個見證。
央視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后感3
有人說平凡襯托偉大,但不如說是平凡孕育了偉大。不平凡的2020,那些平凡而又偉大的人讓我們由心的感動。2020年感動中國中每一個人物都深深地打動了我的內心,而最讓我感動的是萬佐成夫婦。
誰能想到在一家腫瘤醫(yī)院的旁邊,只一墻之隔竟會有一家“抗癌廚房”,在廚房里做飯的又不是什么大廚,而是病人家屬。萬佐成熊庚香夫婦很早以前在醫(yī)院旁擺攤賣油條,每當他們收攤回家時總有病人家屬請求用他們的余火做些飯菜給病人吃,夫婦倆從未拒絕。甚至,在收到越來越多的求助后他們買了十幾套廚具專門放在小巷里開了一家“抗癌廚房”。而更令人感動的是夫婦倆從未想過從中盈利,他們定了一塊錢的價才勉強收支平衡。
夫婦兩人的初心十分簡單:“有的'病治不好了,就讓病人吃的好點,讓家屬少些遺憾?!?/p>
他們似乎完全為了初心忘了自己。為了病人他們不去旅游不去休假甚至就像我們所看到的那樣連年也過不了。但他們的內心仍然是快樂的,他們開導過的教導過的人都感謝他們,墻上有一排排的電話號碼,他們都想邀請老人去家里做客,小小的巷子讓每個人都感受到了溫暖,令無數人為之感動。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這兩位六旬老人無私的愛與善。
夫婦兩人,如此平凡又如此偉大,他們的善他們的愛足已感動中國感動人心。
央視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后感4
感動中國,感動你我,感動世界!
隱姓埋名,報國心皎潔的于敏;舍己為人,為霞尚滿天的朱敏才夫婦;率先垂范,量與江海寬的趙久富;無私奉獻,涓滴見滄海的“炎黃”;含辛茹苦,愛子心無盡的陶艷波......他們都是我們中國的驕傲!
他是一個風風光光的外交官,她是他的妻子一個小學教師;但是,他們還有一個職業(yè)——貧困地區(qū)支教教師。放棄了退休后城市的優(yōu)越生活,他們來到了條件艱苦海拔1300的山區(qū)。以前那些安逸的生活似乎從沒出現過,他們住進了與學校廁所“一面之隔”的房子。不管條件怎樣艱苦,他們都用全身心的精力去面對,這從孩子們那一句句話語就足以能感受得到。10年了,為了孩子們他的腿腳不靈活了,她的眼睛也模糊了,他們不舍得看病;他們的衣服破了,就將就著穿,更不舍得買!可是,就是這10年他們一共給學校捐款350萬元!......
她每次回北京都是為了山區(qū)的孩子們,自己的兒女也需要父母的`愛呀!可是為了大山孩子們自己的孩子她沒有過問一次。她總是匆匆來,匆匆走的時候她都恨不得把保險單給自己的女兒。這難道不是將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舍己為人的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品德嗎???
他叫朱敏才,她叫孫麗娜。這些平凡的名字造就了一個個不平凡的的人;而這些不平凡的人卻造就了一起起“感動中國”的偉大事跡!!!
央視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后感4篇 感動中國頒獎盛典觀后感600相關文章:
★ 《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后感4篇(感動中國十大人物觀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