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5篇,以供借鑒。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
《放牛班的春天》這部電影可以讓人看后,從中感受到愛。1949年,馬修去一所管教寄宿學校擔任音樂老師,一來到這,就好像看見了孩子們的地獄,看見了學校里各種體罰學生的方法,十分殘酷,覺得孩子們十分可憐。他用音樂里包含的愛去感染孩子們,讓孩子們今后的人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看過這部電影后,我想,老師們的慈愛關懷和寬容——就是無限的愛吧。
對于學生的惡作劇,馬修從來沒有真正的討厭他們,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馬修告訴我們,想要讓學生學習好,就要將愛,一滴不漏地灑在學生們的心里,要把無限的愛釋放出來。
看著這部對學生充滿了無限關愛的電影,我聯(lián)想到了現(xiàn)在,老師看上去只想讓我們學習,但他的心里卻充滿無限的愛。老師是如此地愛我們,但我們卻認為老師只是一個教學的機器,回復老師的,只是一個又一個冷漠而沒有一點熱情的眼神和回答。每一次我們考取一百分后,卻會覺得老師臉上的笑容是因為他教學的成果。其實不然,老師的微笑,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愛不是白費的,自己對孩子們?yōu)⑾铝藷o限的愛。這么看來,我反而覺得這樣的學生才是冷漠無情的吧。
生活中的老師可能沒有電影中的老師那樣充滿樂趣和溫柔,也許老師看上去會有一些冷淡,但他們擁有無限的熱情,對學生充滿了關愛。我們一定要尊敬老師,讓老師得到應有的回報。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2
看完《放牛班的春天》這部影片,我的心靈受到了強烈的震撼。感謝這次電影周的安排,使我又受到了一次良好的師德教育。
這部影片采用了倒敘的方式,當年合唱團中的領唱莫郎奇后來成了指揮家(當然,他的成就是因為當年馬修發(fā)現(xiàn)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因為母親病逝回家的時候,當年合唱團的伙伴派皮諾來找他,給了他一本馬修的日記。馬修在日記中記載了這感人的一切。派皮諾當時是個孤兒,總在周六的時候等在大門口,希望父親會來接他。后來馬修被學校解雇了,當他要登上汽車的時候,派皮諾一路奔跑趕來,要馬修帶他走,馬修先是拒絕,后來又不忍心,回來把派皮諾帶走了。派皮諾的執(zhí)著是有道理的,那天正好是星期六。
看完這部影片,我為哈珊校長的粗暴殘忍而憤恨;為孩子們曾經(jīng)不幸的遭遇而惋惜;為孩子們遇到馬修而慶幸;為馬修的善良真誠而感動;為莫郎奇的改邪歸正而釋懷;為派皮諾的執(zhí)著堅守而歡欣。
看了這部影片,感動之余,我也得到了深刻的啟示:在我們的教育教學中,應該看到:學生都有自己的優(yōu)缺點,關鍵要看怎么去挖掘,怎么去教育,充分挖掘孩子的優(yōu)點天賦潛能和愛心,孩子才能很好地成長起來。這部法國影片中馬修的行為,莫郎奇的成材,派皮諾的成長,有力地印證了我國著名教育家陶行之先生的一句話:“漫天撒下愛心種,佇看他日結果時”。因此這部影片值得我們觀看,更值得我們品味。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3
其實生活中有很多簡單的快樂,生命中的每一個階段都有它的美麗:只要你心中有春天。不管被什么壓制著,也同樣擁有春天般的種子在慢慢發(fā)芽。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是天上的一顆星星,所以每個人都有發(fā)光的一面,因為他們都有自己獨自的特點,是無法代替的。
教師可以造就一個人,同時也可以毀滅一個人,我們是師范生,所以作為心理委員我選擇在心理活動周上給同學們放這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因為這部電影把故事情感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放牛班"孩子們的無法無天但又被這種教育制度壓迫得可憐無助。孩子們是有愛玩的天性,但是教育制度不向著他們的趨勢發(fā)展,“春天”到了他們又得到了怎樣的希望呢?
故事主要講述了一位富有才華卻失敗的音樂家作為代課老師到去教書,其中親眼目睹了學校各項嚴厲的懲罰手段,管理制度。讓馬修產(chǎn)生了一種想改變學校管教制度的想法,他在樂譜上寫下了專門為孩子們譜寫的歌曲,試著用純凈的音樂喚回了管教們冰冷已久的心,讓他們的心重新?lián)Q回希望。
影片是把這位校長與馬修對比起來刻畫的,他們的教育理念有著天壤之別,馬修利用孩子的天性,他們的愛好,用另一種方式去感化他們,讓他們真正學到很多,從心靈上去了解。馬修老師對孩子們的愛在于對每個孩子,他都堅持不拋棄不放棄,用音樂重造他們的靈魂,所以能得到了學生的認可、同事的認可。最后校長一敗涂地,這也無不體現(xiàn)著馬修教育理念是值得歌頌的。馬修老師之所以能夠得到孩子們的認可,能夠成功,是因為他付出了真愛,也可以說是用音樂讓孩子們快樂起來的,他的這種用心教育凈化了這群放牛班學生的心靈,拯救了放牛班學生也擁有美好的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4
假如有人說出某一本書的某一頁的某一句話,我們不一定能猜出書名來;然而,電影涵蓋了文字、音樂、影像,只要看到電影中的其中一小段情景,便能猜是出自哪一部電影。
還記得有一個學期的音樂課,我們每一堂課都去視聽教室看一部電影──放牛班的春天。內(nèi)容說明有一間學校,大多是被父母棄養(yǎng)的小孩或是有問題的學生,這些學生與老師、校長的關系都不好,甚至還有學生存心要陷害老師。因為師長們的理念是:“犯錯,就處罰!”這時,一位反對這種理念的老師出現(xiàn)了,并為這些孩子組了一個聲名遠播的合唱團。
“犯錯,就處罰!”我也反對這種理念,正如馬修老師一樣。因為,每個人一定都會有犯錯的時候,并不一定要第一次犯錯就處罰。然而,令我深受感動的并非“理念”,而是馬修老師和學生們之間的濃厚情誼。原本頑皮固執(zhí)的學生們和老師的感情很差,但是在馬修老師真心的感化下,這些學生們不再調(diào)皮搗蛋,甚至在馬修老師被校長開除時,每一位學生都很傷心;于是,每個人都做了一個載著滿滿祝福的紙飛機。等到馬修老師走到校門口時,大家都把紙飛機丟下去,象征著每一位學生對離開的依依不舍。
電影里有主角的悲歡離合,也有配角的襯托。在電影里,我們看見希望潛藏在每個演員的瞳孔里;在電影里,我們心靈的空虛被填滿了;因為有了這份感動,才讓我們的生命不孤單。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5
“海面上的清風,托起輕盈的飛鷺,從白雪皚皚的大地飛來。冬日轉瞬即逝的氣息,遠方你的回聲飄離了……”“黑暗中的方向,希望之光。生命中的熱忱,榮耀之巷。童年的歡樂,轉瞬消逝被遺忘。一道絢爛金光,再小道盡頭閃亮……”歌聲傳來,這些優(yōu)美動聽的旋律,如果告訴你這是調(diào)皮搗蛋的“不良少年”歌唱團演唱的,你會相信嗎?如果告訴你,這是在一所地獄式的學校里傳出來的歌聲,你會相信嗎?可是,這一切都是真的!是的,是《放牛班的春天》。
故事講述了世界著名的音樂家皮埃爾,在翻開一本陳舊的自己的音樂老師馬修的日記時,回想起了一幕幕自己的童年往事:那時,才華橫溢的音樂家馬修由于沒有表演機會,來到了法國鄉(xiāng)村,成為了一所男子寄宿學校的助理教師。而這所寄宿學校,卻有個別稱“池塘之底”。原來,在這里學習的孩子,不是犯過罪,就是品德敗壞。這所學校的校長,更是以殘暴的手段懲罰學生們。“行動——命令”這句話,代表著學生們的末日。而皮埃爾,他擁有天籟的歌喉,卻是學生里最調(diào)皮搗蛋的一個。他甚至把一瓶墨汁倒在了馬修的腦袋上??墒?,馬修仍然沒有放棄,馬修用音樂凈化了皮埃爾的心靈,最后,皮埃爾終于成為了世界著名的音樂家。
影片中的皮埃爾,他是一個孤兒,是一個頑童??墒?,他是怎樣成為一個世界著名的音樂家的呢?是馬修的教育方法。馬修那春風化雨的教育,比校長的殘暴懲罰,要有用得多。馬修并沒有“兇神惡煞”,而是用溫和的語氣教學,讓音樂滋潤了皮埃爾的靈魂,使他登上成功的高峰。
《放牛班的春天》,音樂改變一生!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5篇相關文章:
★ 觀放牛班的春天心得體會(合集4篇) 觀看放牛班的春天感想
★ 《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12篇(放牛班的春天觀后感優(yōu)秀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