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儒林外史》讀后感14篇 儒林外史讀后感,供大家品鑒。
《儒林外史》讀后感1
“十年窗下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毕嘈胚@就是古代封建社會讀書人的真實寫照吧。在那個“學而優(yōu)則仕”的年代,為了能夠在科舉中取得好成績,進入仕途,多少讀書人日夜苦讀,廢寢忘食。對于他們來講,中舉就意味著進入仕途,而進入仕途就相當于享盡一切的榮華富貴。為了權力,地位,金錢,他們可以夜以繼日地在窗前苦讀,可以放棄曾經(jīng)的高潔品質,甚至不擇手段。為了這些功名利碌而付出這么多,值得嗎?許多人也許會這樣想。然而,在那個黑暗腐朽的舊社會,像這樣為了榮華富貴而沉迷科舉、虛度一生的讀書人,又何止這么一兩個?
《儒林外史》中的周進就是一個典例,周進為了中舉,付出了無數(shù)努力,卻直到白發(fā)蒼蒼都沒能實現(xiàn),還要被比他年經(jīng)的梅玖稱為“小友”,甚至被嘲諷,成為人們的笑柄。由于自己中舉前地位低下,周進受盡了人們對他的冷言冷語,嘗盡了世間疾苦,可卻竟因為認同這種等級觀念而默默忍受。直到后來,周進與姐夫到省城去買貨,來到貢院。當他想到自己多年以來受到的種種不公平待遇時,卻再也無法通過科舉來獲取功名,心酸、痛苦、絕望頓時涌上他的心頭。他便長嘆一聲,一頭撞上了號板。作為讀書人,周進的不幸遭遇令人唏噓,但從中也可以看出他的迂腐、卑怯以及對科舉的沉迷。可想而知,當時的封建社會有多么的黑暗與腐朽。
但也就是在同樣黑暗的環(huán)境下,吳敬梓筆下的杜少卿卻走了一條與周進完全不同的道路。相比直到暮年才中舉的周進,杜少卿比其更有才華。可他卻不像周進等讀書人那樣醉心科舉,而是考中秀才后便不再應試。當朝廷請他去做官時,他卻托病拒絕出仕,放棄了不知有多少人一生向往的榮華富貴。像他這樣淡泊名利,傲視權貴,追求自由的人,在當時的社會里實屬少見。
書中開篇提到的王冕,同樣也是一個獨立不羈,不慕名利的高潔志士。當朝廷請他出仕時,他選擇了隱居,以保留自己內心的高潔品德。然而,與他處境相似又有所不同的杜少卿能夠在當時黑暗腐朽的社會中,堅守著自己的高潔品質和遠大志向,絲毫不受影響。在當時,能做到像他這祥的人寥寥無幾。像他這樣能在濁世中保留本色而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人,才是作者心目中的真正名士。
在生活中,我們也應該有自己的追求和志向。要有堅定的信念,執(zhí)著的精神和頑強的毅力,才能使我們不受他人和外界的干擾,不斷地向理想的目標前進。即使身處混濁之中,也能堅守著自己內心的那片凈土,而不受別人的影響,這就是對志向和追求的一種執(zhí)著與堅定吧!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相信這是許多人對蓮的印象,正是因為蓮的高雅脫俗,才博得了世人的贊美。我相信,一個堅守志向的人,也同樣能夠獲得他人的敬重與欣賞。
《儒林外史》讀后感2
回憶匆匆而逝的暑假,除了“泡”在作業(yè)和課本中,也許其他對我產生影響的只有一樣——讀了幾本好書。《儒林外史》是我最喜歡的一本。它給我很大的啟發(fā)。
《儒林外史》出自于清朝小說家吳敬梓之手,它具有強烈的諷刺意味,在我的心中,它毫不遜色于四大名著。它主要描寫了封建社會后期知識分子及官紳的活動和精神面貌。
也許有人會說:“《儒林外史》我沒讀過!”沒讀不要緊,只要讀一下它的典范《范進中舉》,你就會深有體會。
《范進中舉》中,范進從二十歲一直考到五十四歲時才中舉,等于初三復讀了三十三年。可見當時科舉考試的重要性??婆e考試使范進自五十四歲后享有榮華富貴,可那是他已五十四歲,他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值得他所擁有的榮華富貴么?這也正是它的弊端。在當時,像范進這樣的人很多。除了會讀書,他根本就沒有為社會和國家承擔丁點責任,家里都窮的叮當響,他還要家人供他讀書,可悲啊!在《范進中舉》中,我也看到了那時人們的愛慕虛榮,范進中舉前收人欺凌,中舉后受人敬仰,同一個人,前后轉折怎么這么大呢?一個字,“錢”!
也許有人會說《儒林外史》反映的是歷史。不!它反映的就是現(xiàn)實?,F(xiàn)在許多家長的眼里整天就是倆個字:“讀書”!家務,起居都不用做,學生只需學習,成績象征一切,這和范進有什么區(qū)別?家長整天說:“考上大學就會有好工作,那么你就會出人頭地!”不!考上大學,只意味著你在書本知識方面過關,并不代表你能適應社會的考驗!也不代表就有好的工作。
對了,說到愛慕虛榮,現(xiàn)代人都是以前人的“楷?!保F(xiàn)代人眼里基本只有一個字“錢”!
面對當今的金錢社會,只有人人心中都存在一種愛,才能溫暖它。對于學習,我們要理智,學習成績不一定是first!不是么?你認為呢?
《儒林外史》讀后感3
《儒林外史》是我國吳敬梓寫的一部著名的古典長篇諷刺小說。這本書寫了封建社會末期腐朽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批判了八股科舉制度對人性的扭曲。這本書里沒有一個主要人物,也沒有一個主要的情節(jié)是由多種小故事和多種小人物連結出來的一本書。
這里面有寫那種真心實意善良的人。也有假裝是個好人的人。 作者用生動的語言寫了社會現(xiàn)實的狀況。作者以諷刺的手法對清政府統(tǒng)治給予了有力的打擊,也對當時追求功名思想迂腐的文人儒士進行了嘲諷。他對那些為了有更好的前途拋妻舍子進行了很大的諷刺。他覺得為了自己的前途就拋棄舍子,這不是正人君子的作派。作者筆下的人物形象都很逼真美丑可見。例如范進屢試不中,在家中遭到家人的冷眼。丈人更是對他百般貶損。他去參加鄉(xiāng)試,因沒有盤纏,跟丈人商議, 丈人卻把他罵個狗血淋頭。等到出榜那天范進中舉了丈人立馬一改往常的態(tài)度。說他是“文曲星″,稱贊他“才學又高,品貌又好?!逶凇度辶滞馐贰分幸灿泻芏嗳讼穹哆M,胡屠戶一樣鮮活的人物形象。如為功名不擇手段,拋妻棄子的匡超人。行俠正義的杜少卿。富有反抗精神的沈瓊枝……通過這些人物,我們還是可以一看那個時代的風貌。
《儒林外史》思想深刻,風格獨特,尤其是它的諷刺藝術,令人贊嘆,可以說這本書是不可多得的好書,它的光彩照耀后世。
《儒林外史》讀后感4
《儒林外史》是清代中葉時吳敬梓所著的一部長篇小說。出生科舉世家的吳敬梓也曾想過參加科舉而致仕??墒牵既⌒悴藕?,始終不能博得一第,29歲時,他去滁州參加科考,因為他之前在家鄉(xiāng)的狂放行為被稟報到試官那里,最終以“文章大好人大怪”而落第,讓他對科舉制度產生懷疑。
經(jīng)歷種種波折后,他深刻認識到科舉制度的弊端,放棄了諸生籍,決心不再參加鄉(xiāng)試。之后,他的生活陷入了絕境,從富貴人家到貧困布衣,他嘗盡了人情冷暖、世態(tài)炎涼,對社會、對人生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以自身的經(jīng)歷和對周遭世事的觀察力為基礎,創(chuàng)作了《儒林外史》。在《儒林外史》中,理想人士杜少卿給我的印象是:又好笑又感動。令我感動的便是他的扶困濟貧、樂于助人、遵從孝道的精神,他曾慷慨資助楊裁縫葬母,幫助鮑延璽重操舊業(yè),王知縣被朝廷罷官后,他接其到家中住。
小廝的一段話更是令人感動。“婁太爺吃的粥和菜,我們煨了,他兒子、孫子看過還不算,少爺還要自己看過了,才送與婁太爺吃,一早一晚,少爺不得親自送人參”。即使婁太爺不過是太老爺?shù)囊粋€門客,杜少卿也悉心照顧他,他是多么有孝心啊!
初到南京,娘子要到外面去看看景致,杜少卿答應了,帶著一家人到了姚園?!斑@日杜少卿大醉了,竟攜著娘子的手,出了園門,一手拿著金杯,大笑著,在清涼山岡子上走了一里多路。背后三四個婦女嘻嘻笑笑跟著,兩邊看的人,目眩神搖,不敢仰視?!?當我讀到這兒時,我哈哈大笑起來,他真的有點兒像個傻子,但是有多少人渴望這樣無拘無束的生活啊!
第三十四回中,杜少卿一聽見鄧老爺請他做官,“忙取一件舊衣服、一頂舊帽子,穿戴起來,拿手帕包了頭,睡在床上。叫小廝:‘你向那個差人說,我得了暴病,請鄧老爺不用來。我病好了,慢慢來謝鄧老爺。’”為什么呢?“放著南京這樣好頑的所在,留著我在家,春天秋天,同你出去看花吃酒,好不快活!”自由對于杜少卿來說,是何等的重要啊!
我們也要像杜少卿一樣,有追求、有獨立的自我,保持思想自由,做一個不貪吝、善良的人,創(chuàng)造美好的明天!
《儒林外史》讀后感5
作為一名經(jīng)濟學專業(yè)的學生,我本著嘗試帶著剖析經(jīng)濟的角度來賞析明清小說,一來可從與平時不同的角度來讀小說,二來可加深對明清商業(yè)文化的理解,可謂一舉兩得,而在《儒林外史》一書中,我則對士子文人的從商之路而有所感觸。
《儒林外史》是一部描繪明清儒林士子平常生活的一部著作,其既是中國社會封建晚期的文人士子的百象圖,又是中國十八世紀前后江南士紳生活的風俗畫卷。《儒林外史》描寫的對象主要是文人士子,但我們卻可以從中探究得到豐富的商業(yè)文化內容。在過去的歷史里,“重農抑商”一直是政府所為,而人們心目中“士農工商”,商為末枝的思想更是在人民心目中根深蒂固。然而到了明清時期,“君子不言利”、“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這些古訓則是蕩然無存,文人學子紛紛走上上路,謀取暴利,在晉商當中更是形成了“重利途,甚于重名。子弟之佼秀者,多入貿易一途,其次寧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讀書應試?!钡娘L氣,并蔓延全國。
至于這些從商的文人士子,在《儒林外史》中我們大致可以察覺到有這么三類,一是做鹽商的:萬雪齋、宋為富等人經(jīng)營鹽業(yè),獲利極厚,更以金錢結交權貴,仗勢欺人;二是當?shù)洚數(shù)模好雍荻緭搁T發(fā)家致富。
《儒林外史》讀后感6
今天,我讀了一本諷刺小說,那就是在清代遠近聞名的《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主要說了在舊時代時,各類人士對功名富貴的不同表現(xiàn)。描寫了一些深受八股科舉制度毒害的儒生形象,反映了當時不良的世俗風氣。
在《儒林外史》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吝嗇鬼—嚴監(jiān)生。他是一個膽小而有錢的人。他最令人深刻的那件事就是嚴監(jiān)生疾終正寢。這件事充分表現(xiàn)嚴監(jiān)生吝嗇,愛錢如命,我覺得這樣的人不值得我們去學習。相反,我們在生活中學會大方,如果不大方,下場就是和嚴監(jiān)生一樣。而嚴監(jiān)生的另外一件事——悼念亡妻中知道,嚴監(jiān)生吝嗇到連給親人花一點錢都不肯,充分得體現(xiàn)出嚴監(jiān)生愛錢如命。而《儒林外史》開篇詞中一個生于鄉(xiāng)村的王冕,因家里沒錢,就去放牛。但他喜歡讀書,所以每天賺的錢都去買書看。最后功夫不負有心人,成了縣內的名人,許多人聘他做官,他都不接受,他逃到山中,過著隱居的生活。說明他討厭做官的昏晦的生活。
在生活中,也有這樣的人。我們經(jīng)常在電視上看到一些官員為了錢和權力,不顧人民利益,而做一些損人不利己的事,最終和嚴監(jiān)生的下場一樣。這些現(xiàn)實的事情告訴我們做人不能貪小便宜,要大方,不能愛錢如命。
《儒林外史》讀后感7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吳敬梓所作,以“諷刺”為主感,表現(xiàn),反映了明清兩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觀念的腐朽及科舉,禮教和腐朽事態(tài)。
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義。
既然寫讀后感,就必寫作者經(jīng)歷,以之結合,才可感而寫。
作者吳敬梓,一個厭惡世俗,憤度全倫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場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糾葛,也由此著作了《儒林外史》,此書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鮮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畫代表了作者對封建事態(tài)的一定看法。魯迅先生曾評價此書表述的委婉,犀利卻直白,不失為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經(jīng)典,可見此書的成功。
讀儒史,讓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頑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讓我思考現(xiàn)在的中國。
現(xiàn)在的中國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現(xiàn)在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高舉列寧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為本的國家;現(xiàn)在的中國更是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斗,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努力,這令我們中華兒女感到無比驕傲。但在我們前進的路上,總還是有一些絆腳石,例如:貪臟腐朽之風不減,法律體制尚未較為完善,諸多政府機構缺乏監(jiān)察,環(huán)境惡化等等,都是我們需要耐心,細致,認真解決的問題?!俺蔑L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本妥屛覀冃袆悠饋?,盡己之力,為建設強大,民主,美麗的中國作出暑假儒林外史讀后感600字2
在一篇篇辛辣的諷刺話語中,我仿佛看到了舊時被科舉毒害的懷才不遇的人們對封建頑固禮教的不滿、憤怒的吶喊。
《儒林外史》,中的周進令我印象很深。剛出場時,周進已經(jīng)六十多歲的老童生。在汶上縣做了三年西席,學生顧小舍人都進學成了秀才,他再無資格繼續(xù)教下去,淪落到薛家集觀音庵私塾中來坐館糊口,飽受秀才梅玖和舉人王進的嘲弄和冷遇。不久,他被生活所迫替一群商人當賬房,飄過貢院,觸景生情。大半生追求功名利祿卻求之不得與所受過的凌辱夾雜著悲憤的情緒一下子全部發(fā)泄出來,化作一廂老淚縱橫,一頭撞在號板上,直僵僵不省人事。讀到那里,我不禁心感酸楚,周進只是一個代表,世上以前有多少人被封建禮教毒害,又有多少人去鉆令人費解的深奧古經(jīng)而耽誤青春,使得人性蕩然無存,尊富鄙貧,社會不得安寧!
周進道:若得如此,便是重生父母,我周進變驢變馬也要報效!爬到地下就磕了幾個頭??梢娝焉钕菘婆e毒害中,不得自拔。這是一種社會濃厚的風氣。
自此,周進的人生陡然發(fā)生了喜劇性變化。如果說從前沉淪落魄受盡冷眼,此后可謂春風得意一帆風順。中舉人,中進士,做御史,做學道,一路升到國子監(jiān)司業(yè)。他節(jié)節(jié)高升的仕途更加顯現(xiàn)出世態(tài)丑陋,這是對整個士人階層和市民社會的批判。
周進用錢買來了監(jiān)生,讀一個叫范進的老童生的文章。正因無事可做,便多讀了幾遍,這才領悟到文章玄機多,變化妙,加上遭遇與自己甚是相似,立刻產生共鳴。從字里行間也體現(xiàn)出對考場監(jiān)生的諷刺:他們囫圇吞棗,漫不經(jīng)心,不識人才。
其實,從辛辣的諷刺中,我還讀到了欣慰的一點,就是已經(jīng)有人開始意識到危害,并且想要革命去改變現(xiàn)狀,這是思想的升華。
《儒林外史》讀后感8
今天,我讀完了吳敬梓先生寫的《儒林外史》。合上書,書中的精彩情節(jié)仍在我頭腦里打轉。明朝深受科舉制度與封建禮教摧殘的人們,吝嗇愛財?shù)牡刂鬣l(xiāng)紳,與仍有理想又清高的學士們,讓人無不浮想聯(lián)翩。
在《儒林外史》之中,各色各樣的人物自然很多,但最讓我難以忘懷的是鮑文卿。在書中,鮑文卿雖然只是一個小小的戲子,但是他的古道熱腸、急公好義讓我印象深刻。在他幫助向鼎的時候,純粹是因為自小仰慕,又對讀書人有著一份敬重,絕無任何圖謀,內心是十分純潔的。雖然不為名士卻有名士的風范。他的善良,樂于助人,純潔使我深深地記住了他。
但不幸的是,在鮑文卿逝世后,鮑姓一家對鮑文卿收養(yǎng)的小兒子鮑延璽的態(tài)度急轉直下,可以看出在當時社會冷暖,人性冷漠。而嫁給鮑延璽的王太太也只是一個愛慕虛榮的庸俗婦人。小小的人物故事,卻能揭露當時腐敗的社會風氣。
吳敬梓筆下之人,無不活靈活現(xiàn),讓人忍俊不禁,而當達到了喜劇性的效果時,那一個個搞笑機靈的人物也才顯露出本來真實的一面??此泼T學士,實則腦子里一片荒蕪,只剩下麻木;看似慷慨的地主鄉(xiāng)紳,實則愛慕虛榮,愛財貪財。笑中帶淚的雙重效果,渲染了整個諷刺的效果,從而揭露出最本分,最真實的腐朽社會形態(tài)。
讀書本來是一件好事,但在封建科舉制的渲染下,讀書僅僅就是為了升官發(fā)財。從七尺男兒學到白發(fā)蒼蒼,為了財富,為了利益,不惜犧牲一切,日日夜夜麻木背著“四書五經(jīng)”。在不知不覺中,封建“吃人禮教”將他們一點一點地吞噬。
通過《儒林外史》,我懂得了學習一定要講究方法,不能只靠死讀書,要學會靈活運用轉變知識,使知識成為個人的精神!
《儒林外史》讀后感9
《儒林外史》是我國古代一部杰出的現(xiàn)實主義長篇小說。作者吳敬梓的一生波折起伏,嘗盡世態(tài)炎涼,人情冷暖,在顛沛流離之際,以自身的經(jīng)歷和當時的社會狀況為基礎,創(chuàng)作了這部優(yōu)秀的諷刺小說。
這部小說假借明代的故事,展現(xiàn)著清朝人們的社會生活,通過各階層人物的故事,揭露出當時社會的黑暗,批判了封建禮教制度對人性的磨滅以及科舉制度對人們思想的毒害。
在當時的社會,能有多少人能堅持本心?又能有多少人為征求功名利祿而不折手段,人性發(fā)生了扭曲與蛻變?在這黑暗的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的思想被封建禮教壓制著,滿腦子都是“趕考”“做官”。在“八股文”的熏陶下,人們學會了迂腐、自大,不懂得變通,滿腦子的名與利。那些有自己想法的,不追求功名的人,卻被人們所唾棄,認為他們“愚蠢至極 ”。
真正有著真才實學的人,比不上一個阿諛奉承,能說會道的虛偽“名士”。真儒學士追求的是道德上的高尚,而人性扭曲的知識分子,只是為了讓自己成為人上人。王冕才識淵博,卻為了躲避朝廷的邀請而隱居會稽山;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牛浦郎,卻為了得到他人的賞識,得到榮華富貴,而冒充牛布衣,可惜他機關算盡,最終被人識破,潦草收場。
作者善于應用正面和反面人物進行對比,在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人物那崇高品質的映襯下,將貪吝刻薄的地主鄉(xiāng)紳,所謂的知識分子和虛偽名士這些人的丑惡嘴臉暴露得淋漓盡致,令人作嘔。他們表面上假裝自己有著“菩薩心腸”,卻在背地里魚肉百姓,盡使些小人之計,又裝成道貌岸然,理所應當?shù)臉幼?,讓人唏噓。
悲中含笑,笑中含淚。胸無點墨的人大番吹噓,彰顯自己的才學,不過只是些嘴上功夫。他們心心念念的,也不外乎就是中舉,考取功名,認為只有得到了功名,便有無盡的財富。范進落了“中舉而瘋”的下場,又何嘗不是一件悲喜劇。
永葆初心,這是多么困難的一件事。稍有不慎,便跟匡超人一樣,逐漸偏離軌道,走上了不歸路。他從最初的孝順懂事,變成了見利忘義,對于曾經(jīng)照顧過自己的潘三爺,在他被關進監(jiān)獄時,當心牽扯到自己而推脫不去。在半家租的房子住時,遇到當?shù)刂h的到來仍堅持讀書,而在最后,卻是在牛布衣面前大肆吹噓,令人嘆息。
讀書,并不是讀死書,也不是為了追求功名利祿,只是為了提高自己的道德境界,追求理想的人格。這是作者的向往,也是我們的理念。
《儒林外史》讀后感10
余嘗讀吳文木之《儒林外史》,其書儒者之種種,光怪陸離,眾生百態(tài),不一而足,或吝嗇,或迂腐,或勢利,或恬淡,或渾雅,比比皆是也。
吝嗇者如嚴監(jiān)生之屬,迂腐者如馬純上之類,勢利者則五河縣人之流也,恬淡者如莊征君,渾雅者如虞博士,文木老人皆述之以筆,其歷歷者如在目矣。
另有如五十五回述蓋寬及其鄰翁于雨花臺絕頂望江上舟船之往來,紅日之西墜者,愚竊以為殆有謂也:其述江船之逡巡者,非謂時人之去而后人之來,寓述往追來之意者乎?而落日之謂非喻禮樂文章之頹廢也歟?噫吁兮,聊聊數(shù)筆而一至如是之思者,此所謂文木之高妙也。
夫難平者事也,無盡者欲也,而皆出于人,是知世間善惡,皆自人出。夫人者無有窮而欲者無有盡,功名富貴,朝夕掛念,焉之此虛妄之物終為無益也?徒費盡心情,誤盡流光,莫如嘯傲林泉,梅妻鶴子,快然自足,極娛游于終日也。
嗚呼,圣道之不傳也久矣,禮樂之不興也亦久矣,而世人愚昧,不解名利之屬終為虛妄,日追夜逐,靡有朝矣!夫庸知濯足滄浪,醉舞明月,伴藥爐經(jīng)卷,自禮空王之樂也歟?余既悵然,故雖有不才而敢不竭鄙誠以為此文者哉?
《儒林外史》讀后感11
暑假讀書篇之四讀了《儒林外史》的第四回,我又看見了一個腐敗的狗官_湯奉。張師陸是南??h人,也是高要縣縣令湯奉的世侄,一次,他和湯奉的門生范進相約去高要看望湯奉,剛剛互相問候坐下,忽然有一個老人在門口求見,老人說:“當今天子不允許吃牛肉,但我們家剛好是以賣牛肉為生的,如果我家不能賣牛肉,那還怎么活啊?我為此懇求知縣能夠網(wǎng)開一面,不追究我賣牛肉的事情,我愿意準備五十斤牛肉贈與大人?!睖钕霃垘熽懸郧白鲞^幾日小官,于是叫那個送牛肉的人先下去,然后對張師陸說:“,小侄,你以前曾經(jīng)做過小官,你一定知道怎么處理這件事情?!?/p>
“依小人愚見,應該這樣做……才能證明你的為官清廉。”張師陸說道。湯奉聽了,連聲贊道:“妙!實在是妙!”第二天上堂,那老人為了請求縣官老爺同意他上街賣牛肉,以維持生計,咬咬牙,提來了五十斤牛肉送與湯奉,沒想到湯奉不僅沒有接受,還大喊一聲:“大膽!竟敢賄賂于我們!”后又命令手下人把老人用大枷鎖住,將牛肉放在枷上,沿街示眾,因時值夏天,天氣特別悶熱,時間一長,牛肉開始變臭,到了第三天,那老人經(jīng)不住這烈日暴曬,活活地被湯奉折磨而死。湯奉為了在百姓面前假裝自己的清廉,竟然以老人的一條性命作為代價。
想不到,后來這個偽君子居然落了一個為官清廉的好名聲,被提升為了知府,看了《儒林外史》第四回,我為這世道不公而深感憤憤然,更想在湯奉之類的偽君子身上吐他一臉的唾沫星子!
《儒林外史》讀后感12
初識《儒林外史》是在看京劇《范進中舉》之后??赐曛蟛挥X驚異于作者的獨具匠心,卻沒有領略導作者的真正用心,直到翻開《儒林外史》瀏覽了整個故事之后。
《范進中舉》講的是五十四歲的老童生范進終于考上舉人,歡喜至瘋,最后被平日最怕的老丈人胡屠戶一巴掌打清醒的故事。非常簡單的故事,但縱觀全文事實上卻并不是那么簡單。
中舉從范進身上來看是好事,苦考了三十四年終于出頭,從他發(fā)瘋來看足以看出那時的讀書人對功名癡情一片,像周進哭號著為秀才名分磕頭撞板。但他們的癡情并不是為了道德理論上的治國之經(jīng),而是純粹的個人升官發(fā)財。還有范進中舉前后判若兩人,中舉前萎縮地向老丈人低頭稱事,中舉后便有了老爺大人們的官腔。甚至在為母親守喪時,在打秋風的筵席上大吃大喝。而他僅僅是中舉,不出兩個月,什么房產、田地、金銀、奴役,不請自來。范進是千萬得中讀書人的代表之一,封建政府用他們的榮華為不得中的讀書人做榜樣,加深科舉對他們的毒害。
中舉對胡屠戶來說,也是意義非凡。對范進中舉前要打要罵由著性子來,一旦中舉后,因范進發(fā)瘋讓他打范進一巴掌,他卻說:“(范進)雖是我女婿,如今做了老爺,就是天上的星宿。天上的星宿是打不得的。”如此便把一個勢利小人的嘴臉清晰的勾畫了出來,胡屠戶就是那些滿腦子也是功名,中了科舉余毒的市井小人的化身。
還有那些鄉(xiāng)紳,都在第一時間忙不迭的為范進送金送銀。跳出范進的故事,作者詳細描寫了臨死伸著兩指頭,唯恐兩個燈芯廢油的嚴監(jiān)生和強搶人豬,用云片糕當藥訛詐船家的嚴貢生兄弟倆作為代表。
綜上所述的人物,無一不受科舉的毒害。事實上不只這些人。還有舉著科舉飯碗的名士們,還有科場屢屢落敗的如看西湖風景都要擠出幾句經(jīng)典的馬二先生之類的人。還有佛門弟子,一聽胡屠戶為女婿范進母親做法師,屁滾尿流地馬上安排起來。甚至是賈寶玉最最推崇女子亦是如此。魯小姐受其父影響只認八股文,什么都以八股文馬首是瞻,自己終日練習八股,后來因為丈夫對科舉毫無興趣,終日長嘆。書中充斥著諷刺味,辛辣尖刻,這與作者生活背景很有聯(lián)系。
作者吳敬梓慷慨好施,被族人看成敗家子。他后半生十分潦倒,但是旁人幾次三番找他參加科舉,他都不應。他的書桌下有八股細繩,每根下都有一個臭蟲,一個蚊子,就是“八股臭文”之意。因為貧困無法取暖,他常邀請朋友繞成行走還“歌吟嘯呼,相與應和”,并稱其為“暖足”。這樣的背景下,無怪乎書中描寫如此地耐人尋味了。
《儒林外史》讀后感13
一本厚厚的《儒林外史》,讓我陷入了沉思,引發(fā)了我深深的思考。他向我展示了封建社會的另一面,著實讓我有深刻的感悟。
這是一部古典諷刺小說,堪稱中國文學史上的瑰寶,更是一部會說話的經(jīng)典。作者用抑揚頓挫的語調,娓娓述說著那個時代一個又一個故事,看似動聽美好,實則揭穿了一個黑暗的社會現(xiàn)實。
全書的開端就塑造了范進、周進這些老年中舉的人物,他們在科舉考試之中苦苦掙扎,不得解脫。他們的人生變得有些扭曲,成為一個迂腐、卑怯之人。
在他們中舉之前,可謂是前途黑暗,受到種種不公平對待。他們每天只能忍受著無盡的委屈與絕望,遭人嘲諷,受人欺凌,這就是那個時代沒有權勢之人的行為。一直到中舉以后,這樣的處境才發(fā)生改變,中舉以后,每天都有人來送禮,奉承、討好他們,對他們的態(tài)度,是前所未有的恭敬。
這是何等的諷刺,在那個時代,追逐功名,攀附權貴已然成了一種常態(tài),成了一種社會風氣,在不斷侵蝕著人們的心靈和根基。這一切源于什么?我不斷尋找答案,最終有了結果。那是因為封建禮教、科舉制度對社會的殘害,就像層層黑暗,籠罩著整個世界,密不透風。
《儒林外史》用它犀利的筆觸,把現(xiàn)實展現(xiàn)成一個個虛偽的世界,研究、一字一句都在訴說著世間的不公平。周進撞號板、范進中舉而瘋,這是多么諷刺的場景,多么讓人難以接受的事實。每讀到這個時候,我的心頭總會涌起一股憤憤不平的情緒,以及對遭受迫害的知識分子的同情。
作者十分清楚自己的追求,他有精神上的自由,也希望自己能成為一位理想的文人:有著真才實學,淡泊名利,不受拘束,樂于助人,尊重他人……書中的杜少卿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有著和作者極其相似的背景,寄托著作者的抱負與理想。他就像是黑暗之中閃爍的光芒,無論什么都使他屈服,并始終懷著一顆善良、仁義的心靈,有著獨立的思想。這些就是他與別人最大的不同。即使力量薄弱,卻代表著希望,是我學習的榜樣。
相比起杜少卿,那些自詡正義、沽名釣譽的“名士”可就虛偽多了。他們的內心世界,才是真正的虛無與荒涼,除了功名利祿,其余的統(tǒng)統(tǒng)沒有。他們整日帶著一副假面具,迷惑眾生有何意義,不過只是空虛的人生。
我也希望我能有博大的胸襟,明靜的心靈,在《儒林外史》之中得到更多的啟發(fā),成為成功的人。
《儒林外史》讀后感14
《儒林外史》乃清代文人吳敬梓所作,以“諷刺”為主感,表現(xiàn),反映了明清兩代儒生的功名生活,也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社會制度下,文人的心理觀念的腐朽及科舉,禮教和腐敗事態(tài)。至今仍非常具有警世意義。
既然寫讀后感,就必寫作者經(jīng)歷,以之結合,才可感而寫。作者吳敬梓,一個厭惡世俗,憤度全倫的清代文人,身在官場的他,更是看透了不知多少沉浮,多少糾葛,也由此著作了《儒林外史》,此書以故事的形式,塑造鮮活人物,其故事人物的刻畫代表了作者對封建事態(tài)的一定看法。魯迅先生曾評價此書表述的委婉,犀利卻直白,不失為現(xiàn)實主義文學的經(jīng)典,可見此書的成功。
讀儒林外史,讓我看到了古代封建王朝的頑固不化,吃人,害人。但更多的是讓我思考現(xiàn)在的中國?,F(xiàn)在的中國早不是如以前一般;現(xiàn)在的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是高舉列寧馬克思主義,以人民為本的國家;現(xiàn)在的中國更是為中華民族崛起而奮斗,為實現(xiàn)“中國夢”而努力,這令我們中華兒女感到無比驕傲。但在我們前進的路上,總還是有一些絆腳石,例如:法律體制尚未較為完善,諸多政府機構缺乏監(jiān)察,環(huán)境惡化等等,都是我們需要耐心,細致,認真解決的問題。
“趁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本妥屛覀冃袆悠饋?,盡己之力,為建設強大,民主,美麗的中國作出貢獻。
《儒林外史》讀后感600字范文
《儒林外史》讀后感14篇 儒林外史讀后感相關文章:
★ 《傅雷家書》讀后感啟發(fā)5篇 關于《傅雷家書》讀后感
★ 高中生《水滸傳》讀后感范文3篇(《水滸傳》讀后感優(yōu)秀作文)
★ 名著《城南舊事》讀后感范文6篇 關于《城南舊事》的讀后感
★ 平凡的世界大學生個人優(yōu)秀讀后感5篇 大學生《平凡的世界》讀后感
★ 《福爾摩斯偵探集》讀后感小學范文最新17篇 大偵探福爾摩斯小學生版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