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活著》讀后感3篇 活著讀后感600字,以供參閱。
《活著》讀后感1
人終究要踏上死亡的道路,因此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jié)日。---題記
一次偶然的機(jī)會,我讀了余華的《活著》,書中講述了一位叫福貴的富家少爺,先是把家產(chǎn)賭光淪為一無所有的窮人,父親氣恨而亡;之后他不幸被捉去當(dāng)壯丁歷經(jīng)死難而幸免于世,但母親卻因病去世;再之后兒子有慶被抽血至干而死,女兒鳳霞產(chǎn)后的敗血癥而亡,妻子家珍得軟骨病最終病死;繼而女婿二喜工傷而亡,外孫子苦根因吃豆子被撐死了;最后,只剩下老了的福貴和一頭牛的故事。這個故事跨越了中國從到的時期。講述了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讀完這個平凡的故事后,令我意味深長也讓我明白了絕望的不存在。
余華在序中這么寫,“活著”在我們中國的語言里充滿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來自于喊叫,也不是來自于進(jìn)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賦予我們的職責(zé),去忍受現(xiàn)實給予我們的幸福和苦難,無聊和平庸。
我喜愛與年邁的老者交談,正因與他們交談總能使我對人生多一份思考。已到暮年的他們,不是痛苦地與這個世界說再見,惶恐著死亡的到來,亦不是在生活的磨練中留下哀愁的容顏,抱怨著不公的昨日。我看到的是,歲月的磨練讓心靈在塵埃中洗盡鉛華,潔白純凈。游覽過萬千世界,經(jīng)歷過生命的傾盆暴雨,凝聚而成的卻是生命的一泓清水,給似水流年增添了柔和,讓生命在落葉中安享靜美。恬靜的年華里,他們不再問花開幾許,只問是否淺笑安然。
《活著》里面有一句話十分棒,“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生命只有一條,失去了就真的沒有了,這是無價的,是用金錢也買不了的。人生無常,聚散離合。在每個離別的路口,我們只能目送著一個又一個的背影,重重疊疊的留戀不舍載滿了無盡的牽掛祝福。在生命與靈魂融匯的瞬間,凝聚著的是完美、幸福,這瞬間所迸發(fā)出的光華值得我們用一生守候,永世珍藏。
老者的心靈都如同流水經(jīng)過的鵝卵石,晶瑩透亮。年少的我們又怎能吸收全部的光芒?只正因,蕓蕓眾生,不免沾點人間煙火,不經(jīng)歷時事滄桑的磨練又怎能得到真正的修煉,讓淡然演繹一生呢?但是,這份淡然的人生態(tài)度卻多多少少給予了我一份前行的從容。就像一位哲人說過,其實生活到頭來但是是虛驚一場。暮然發(fā)覺,原來那么多隨風(fēng)而逝的過往都變成了歲月的逝水沉香,成長的苦痛似乎如風(fēng)中的記憶,輕描淡寫。我開始學(xué)著反轉(zhuǎn)青春囈語背后的寧靜,輕輕敲打著歲月的皺痕,只期望人生的光景中,我仍然能夠選取做回那個用心樂觀的自己,讓心如鏡,悠然前行。
生命本就是一場旖旎多姿的單程旅行,其魅力正在于它的單程,在于它的有去無回。既如此,我們就當(dāng)心神清明,盛裝華服地踏上這程生命的幸福之旅,享受生命的奢華。在似水年華中譜就生命的華美樂章。
生活的路還很長很長,生命還得一路高歌,一路向前。活著,比什么都重要?;钪?,真幸運(yùn)。
每個人都有一個多彩的人生,這個“多彩”或許是坎坷的,幸福的,痛苦的也有一些人過著與世無爭,平凡而辛勤的一生。
這次,我要與大家談的就是一個人的一生。人的一生有著許許多多不一樣的活法,有快樂的去活,堅強(qiáng)的去活,奮斗的去活等等,你有沒有想過你就應(yīng)需要活出一個怎樣的人生呢?這問題是我提出的,但暫時連我自個兒都拿不定一個想法,也許這實在很難說,有人會問:“這可不是自己來決定的?!钡牵乙f,這掌控權(quán)還是在你自己的手里,你的各種因素都會改變它的道路和方向的。
《活著》讀后感2
最近一直在思索一個問題:我為什么活著,活著的目的是什么;我該怎么樣的活著?
以前看過余華的《活著》,也 為它寫過讀后感,可是在空間里找了好久,都沒看到,也不知道當(dāng)時的想法是什么樣的,不過肯定沒有現(xiàn)在這么深刻吧,因為這個問題是它自己冒出來的,不再是作者強(qiáng)加給我的了······
索性在網(wǎng)上找了點,想從里面找點東西,去開導(dǎo)我,卻發(fā)現(xiàn)上面的字是那么蒼白無力,我是誰的副本?;蛟S是每個人的經(jīng)歷都有所不同,所以體會才不會那么容易產(chǎn)生共鳴吧。
外婆走了,我見證了她人生的最后20幾年,也了解了她在我還沒出生前的歲月。她曾經(jīng)和我在一起地活著,現(xiàn)在不知道該用什么狀態(tài)去形容她了。她來過這個世界,有自己的爹媽,有自己兒時玩過的伙伴,有過暗戀的對象,也有追過她的人,最后有一個丈夫,有三個兒女;她有過花一樣的年華,有過夢想,有過努力和打拼;她有過哭泣,失落,有過放棄,有過怨恨,也有過后悔······這一切我基本都有,沒有的以后我相信也會擁有,可難道人生只是為了這些,為了這些走的時候就要說永別的一切?如果人干干凈凈的來,干干凈凈的走是注定的程序,那么中間的一切,或多或少又有什么區(qū)別?
這些日子,一直都有些恐懼,老是會不自主的想自己的以后。我給了自己很多選擇:做一個的農(nóng)民,或是月光族中的一員,或是一個有錢有勢的人······好多職業(yè),好多人生,看似天壤之別,可最大的差別是什么呢?最大的差別不就是它們依舊還是一樣,還是人生,還是活著嗎?在這么多的選擇中,我找不到答案。沒有一個答案是錯的,但好像也都不是我心里的想要的結(jié)果。無論哪種選擇,最后結(jié)果還不是一樣。沒有誰能阻止它的前行,無論你在這短短幾十年內(nèi)做過什么,能改變的是什么呢?
有人說過程才是最重要的,一個人的一生,會有好多東西值得珍惜。愛情,親情,友情······一切讓我們感到幸福的東西??赏瑯邮沁@些東西讓我們感到難過,感到生命的無奈。即使幸福與難過都一樣值得珍惜,到了生命最后的最后,你合眼的那一霎那,腦海中閃過的是什么?是愛還是恨,是滿足還是遺憾。
在我身邊的每個人,都在進(jìn)行著人生,都在活著,各種不同的過程,同樣的結(jié)果。我試著去想過自己的死亡,感覺活到六七十后再離開,也應(yīng)該不算是件事嗎悲傷的事情,或許還會有人竊喜呢??僧?dāng)我慢慢縮短年齡,到四十,三十,到現(xiàn)在,卻又不敢去面對。嘴上說不怕,可真的叫我離去卻總有那么多不甘心,我不知道為什么而活著,卻不得不選擇活下去······
“人活著為了什么?人活著不為什么,只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边@是我看了好幾篇讀后感,最有感觸的話,也是最不能理解的話。離開活著,所有的一切都不值得我們?nèi)ヅ?,去珍惜;可是“活著”哪來那么大的魅力,值得我們?nèi)セㄉ弦簧臅r間,去經(jīng)歷世事的變遷,為了“活著”,花那么多的時間,耗費那么多的經(jīng)歷值得嗎?為了活著而活著,究竟該如何地活?
世界上沒有完全相同的倆個人,卻有相似的人生,相同的經(jīng)歷,相同的過程。在遙遠(yuǎn)的地方可能也正有人在敲著鍵盤思索活著的意義。我們重復(fù)著彼此的過程,不同的人,同樣的過程,誰是誰的副本?我與他存在的意義是否一樣,是否也是在為“活著”而活著?
《活著》讀后感3
讀書這種事情,真是逼不得。缺少這種自發(fā)能動性,書中即使真的有黃金屋或顏如玉,也是枉然??缒昴莾商熳x了兩本書,不妨談?wù)劇?/p>
第一本是麥家的《人生海?!?,第二本是余華的《活著》。
我是先讀完《人生海?!返模藘蓚€晚上,正好從20xx年讀到20xx年,讀完又馬不停蹄把《活著》重溫了一遍?!痘钪纷x起來快,一是字?jǐn)?shù)上少于前者,二是讀過一遍,對書中的人物及情節(jié)還有一些殘存的印象,上一次讀還是20xx年,昔日挑燈夜讀的場景,今時歷歷在目,諷刺的是上學(xué)時我最討厭看書。
兩本書放在一起讀,有種更全方位的感受,上校和富貴的命運(yùn)雖截然不同,但其生活的那個年代卻相差不遠(yuǎn)。在同一個年代里,兩個人物的命運(yùn)與時代的命運(yùn)交融參雜在一起,從中感受到的除了活著不易外,更加體會到人與環(huán)境的緊緊相連。如水與魚之間的關(guān)系。所以說一部民族的歷史,也就是一群人的歷史。
在我媽那輩的認(rèn)知里面,由“家國”觀念主導(dǎo),認(rèn)為沒有國即沒有家,我不反對這種觀念,畢竟靠著這種觀念,在近代史中,在關(guān)乎民族存亡之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她們那輩受到的教育是把國家比喻成一個大家庭,因為家庭中有愛的成分,把國家視為母親,自己就能沐浴在母親的庇佑之下。而隨著社會進(jìn)步,過去的家庭結(jié)構(gòu)也在發(fā)生變化,家族式的小集體轉(zhuǎn)化為社區(qū),街道辦事處,本來是靠宗親相幫的事情,被國家機(jī)關(guān)取代。我媽那輩的思想里存在家國情懷,認(rèn)為這是國家母親的恩愛。但在我看來,這是社會進(jìn)程的自然變化,這變化的背后有著某種力量,使出這股力量的是某些人,他們信奉著他們的思想。所以,國家不過是一個大的單位,它跟家庭相比,是不存在什么自然而然的愛。
這是從國到家的俯視角度,而從家到國的仰視角度來看,即從個體到集體的角度來看。個人與集體的關(guān)系,也就舉重若輕。個體在時代洪流中,一方面要接受生為人的無常,另一方面也要接受來自集體的裹挾。小說中對應(yīng)的那個年代,我們能夠顯而易見個體命運(yùn)是如何被集體思想所摧毀的,但是放到大的層面來看,他們的犧牲常常無人問津。這也就是我看小說,看到人物悲慘命運(yùn)時的感動來源。我感動,并不是因為他們大無畏,我感動是他們面對這樣的命運(yùn)時,全盤接受,沒有悲天憫人,而是繼續(xù)去活著,去愛著。
在余華的雜文集中,我看他談到《活著》,他說:活著只是為了活著本身,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余華把活著看作是一種本能,一種生物體為了延續(xù)下去的竭盡所能。我把這稱為是一種勇敢,一種高貴的品質(zhì)。不是視死如歸,也不是忍氣吞聲,而是對命運(yùn)的反抗。上校也好,富貴也罷,他們沒有在某一個夜晚覺得命運(yùn)坎坷,從而走向結(jié)束的道路,這或許就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類最為特別的地方。他們依舊嬉笑怒罵,用生命去感知生命,用時間去體驗時間。他們的命運(yùn)并不燦爛,如同一道頃刻間就會坍塌的危墻,而在危墻之上,在磚與磚的縫隙之中,在那狹窄之地,依舊盛放著艷麗的花朵。
人身上的韌勁常常體現(xiàn)在他面對危難的時刻,活著才有可能贏。這是一句挺雞湯的話,但事實不正是如此嘛!
《活著》讀后感3篇 活著讀后感600字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