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黨讀后感3篇 黨的讀后感300,供大家參閱。
黨讀后感1
《把一切獻給黨》讀后感_讀后感_模板
《把一切獻給黨》讀后感
《把一切獻給黨》是一部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膾炙人口的自傳體小說,書的主人公和作者,就是中國抗日戰(zhàn)爭時期革命根據(jù)地兵工事業(yè)的開拓者、新中國第一代工人作家吳運鐸,他以感人至深的事跡實踐了自己的誓言:”把我們的力量、我們的智慧、我們的生命、我們的一切,都交給祖國、交給人民、交給黨!”
吳運鐸本來是一個煤礦工人,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他接受了黨的教育,參加了革命部隊,和同志們一起,刻苦鉆研,研制武器,建立兵工廠。他一再冒著生命危險,突擊緊急任務,三次負傷,為祖國的解放事業(yè)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吳運鐸堅持著:”一個人知道為什么冒險,他就會投入到這項冒險的工作中去,后退一步,心里都會覺得不好受。現(xiàn)在,我們的民族正在火中燃燒,我們要在烈火中鍛煉我們的意志。為民族赴湯蹈火,得到永生?!?/p>
讀了《把一切獻給黨》,我為吳運鐸的堅強意志和頑強精神而感動,他的經(jīng)歷讓我深受感觸?!卑岩磺蝎I給黨”,這不是一句空話,它是有具體和實在內容的?,F(xiàn)如今,我們依然需要學習吳運鐸同志偉大的精神品質,堅定自己的理想信念,結合”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的開展,不斷在實踐中提高黨性覺悟
作為一名出租車企業(yè)管理人員,要有吳運鐸那樣無私奉獻的精神,不怕苦、不怕難,認真對待和幫助駕駛員解決困難和問題,不要讓駕駛員感到”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目前,我被調整到計劃部工作,這是一個全新的挑戰(zhàn),我需要更加努力地學習,盡快熟悉部門的業(yè)務,從而更好地適應新的工作崗位。
通訊員:林燕
《狼圖騰》讀后感: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
楊乖乖
最近看了《狼圖騰》,很是喜歡。在這里跟大家一起分享下。我整理了下自己的思路,這是我讀這本書之后的一點兒感想。
1、只有不斷經(jīng)歷磨練的人才能成長
曾經(jīng)肥沃的內蒙古大草原上,當草原狼還在的時候,蒙古馬由于需要躲避狼群的追殺,經(jīng)常奔跑,所以體型俊美,肌肉發(fā)達,活力四射。草原羊也是,那時的羊肉特別鮮美。
隨著草原狼的消失,蒙古馬失去了它原有的魅力,變得無精打采,運送給國家的寶馬漸漸失去了吸引力。草原羊也變得沒有那么鮮美。
俗話說“越坐越懶,越吃越饞”。溫室里培育出的只會是柔弱的花朵,只有不斷接受挑戰(zhàn)的動物才能更加快速的適應環(huán)境,更加茁壯的成長。特別是面臨有對手的壓力下,會成長的更快。
人,也是如此!
2、家風非常重要
畢利格阿爸在不斷的把老祖宗傳遞下來的保護草原生態(tài)的觀念傳遞給兒子巴圖。敬重騰格里(蒙古語指天),每一片草原不能一次讓牛羊馬吃干凈,獵殺草原狼不能趕盡殺絕,獵殺獺子只能挑選大個的...他們每次的遷徙和獵殺不會破壞草原的生態(tài)平衡,保證整個游牧族能和諧的繼續(xù)生活下去。
同樣是蒙古人,道爾基的爸爸卻沒有傳遞給兒子這些。因此,他們對騰格里缺乏敬意,他們肆意獵殺天鵝,對草原狼和獺子趕盡殺絕。雖然過上了定居的生活,但失去了生活的意義。
家風是把我們的優(yōu)秀思想和精神風貌代代流傳下去!
3、成為你自己!
畢利格阿爸一生都在致力于保護大草原;陳陣通過飼養(yǎng)小狼,觀察狼的習性,最終拜小狼為師;張繼源通過自己的努力終于成為一名馬倌,漢人馬倌可是非常非常難得的。他們都在不斷尋找自己,并且努力去實踐自己的夢想,即使遭遇挫折也不曾放棄過。
突然想起來《無聲告白》這本書里自殺的女孩,終其一生,我們都在不斷尋找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個人。都在尋找自己的路,而不是別人為我們規(guī)劃的路。真正能做自己的人,需要有一顆強大的內心,對一切反對我們的人說No。真心希望我們都能做自己,起碼不違背良心去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4、尊重他人,特別是與自己不同的人
游牧民族,適合住蒙古包,適合放牧,適合不斷遷徙,適合放羊、牧馬,他們自由自在。農耕民族,適合定居,適合耕種,適合大規(guī)模發(fā)展農業(yè)和飼養(yǎng)業(yè)。他們各有各的生活,各有各的快樂。
存在即合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我們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不需要刻意去改變他人,要求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5、只有自己才能管理自己
我在想,港人治港能成功,也許是因為香港人了解香港人。內蒙古草原的牧民們懂草原,他們也許是最合適管理草原的人,當初的內蒙古建設兵團也許錯了嗎?如果他們不去,也許草原還在,草原狼還在,黃羊還在,牧民還在,蒙古馬還在。每年的春秋,沙塵暴不會來。只能一聲嘆息了。
我們每個人都是最了解自己的人,都是最適合管理自己的人。
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上帝!《呼蘭河傳》讀后感
在這個暑假,帶著對于作家蕭紅的一種神秘感,帶著對于《呼蘭河傳》的一種新鮮感,我翻開《呼蘭河傳》。
蕭紅用著細膩的筆觸,平靜的話語將我領進了1940年的東北,一個沒落的村莊。我隨著這個生活在呼蘭河小鎮(zhèn)的小姑娘蕭紅,慢慢體會了呼蘭河的生活。小姑娘蕭紅有個歡樂而又有些寂寞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她,祖父和后院,年年種著小黃瓜,大倭瓜,年年春秋佳日抓蝴蝶,螞蚱,蜻蜓,慈祥而猶有童心的老祖父是她唯一的伴侶,她和祖父一起生活,一起勞動,清早在床上學舌似的念老祖父口授的唐詩;白天纏著老祖父講那些已經(jīng)聽厭了的故事活看看那左鄰右舍千年如一日的刻板生活;晚上甜蜜地躺在祖父的懷里熟睡去。她和老祖父一起“種田”,一起“收果”,“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應該就是這個樣子吧。
在這座大花園里,童年的生活充滿了樂趣。這也勾起了小時候我快樂的童年,那充滿溫馨的一段時光。在每個人的記憶里,童年是無憂無慮的,是一首詩,一幅畫,是一曲歌,一陣風。童年里,我們自由自在的玩耍,沒有煩惱,沒有紛爭。三月桃花連十里,我們在春風的吹拂下放風箏;六月荷花滿池塘,我們在游泳池里享受水的清涼;八月丹桂滿枝黃,我們在深秋品嘗美味的瓜果;十二月梅花雪里藏,我們在雪中享受晶瑩的世界。相比蕭紅的童年生活,我們不知幸福了多少,幸運了多少,我們還是十分懷念童年,這讓我想起了蕭紅更加懷念童年的原因,寫下了《呼蘭河傳》。雖然沒有多少優(yōu)美的情節(jié),但處處都是故事。
讀到小團圓媳婦去世的時候,我心理很難過,很糾結,很憤憤不平。小團圓媳婦才12歲呀,她的年齡比我們還小,還是一個天真爛漫,無憂無慮的年齡,卻被過早的嫁了出去。一個健康、活潑的小姑娘,因為窮,因為生活,被賣做童養(yǎng)媳,沒有媽媽疼,這已經(jīng)夠可憐了,可她拼命的干活,還是動不動就會遭受到婆婆的打罵,遭受一個說是為了讓她更聽話、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誨”。一朵還沒來得及盛開的鮮花,就此夭折了。小團圓媳婦她沒能變得“更聽話、更懂事”就去世了,而這一切的一切,難道只是因為她婆婆的殘忍、愚昧和無知嗎?我隱隱覺得,這也是呼蘭河人們生活態(tài)度造成的。在小團圓媳婦的遭遇里,我們很同情,憐惜她,我們?yōu)樗星?,憎恨她的婆婆,從頭到尾,愉悅陪著沉痛,我偷窺到了舊社會一角的腐敗。
蕭紅的《呼蘭河傳》,幽默,諷刺,帶著一種甜甜的美?!赌滤沽值脑岫Y》讀后感
夜深了,坐在寢室的床上,漫步在昏暗的操場上,站在下沉式音樂廣場中央,趴在沫若園門外的石凳上,抬頭,看不見星星,心中平添了一分惆悵。
回想起沫若園外那一棵金黃的銀杏和遍地的落葉總讓我想起什么。難道落葉真的容易讓人惆悵。
喜歡《穆斯林的葬禮》,沒有任何理由,就是單純的喜歡。
因為《穆斯林的葬禮》,我戀上了未名湖,戀上了燕園,那一襲澄澈的湖水,碧波蕩漾,塔影槳聲,我一次次地幻想備齋,幻想湖邊的一草一木。也因此,喜歡上了未央這個名字,既是漢武雄風時那運籌帷幄的未央宮,也是在那未名湖的中央觸草戲水,小舟蕩漾。
也許真的只有親身去感受才能寫出好的作品,霍達寫《穆斯林的葬禮》的艱辛,我想象不出,每一個字都滴著一滴血,每一個章節(jié)都鋪設在逝去的朋友之上。也許,這也是為什么它能讓看書從不流淚的我滴下淚水,男女平等,宗教平等,在現(xiàn)在這個社會真的實現(xiàn)了嗎?
《穆斯林的葬禮》,給我展現(xiàn)的是另一種生存狀態(tài),它提醒我珍惜現(xiàn)在擁有的一切,哪怕是打鬧,它告訴我的生活有多幸福,那不再簡單的是兩個字,而是一種我賴以生存的生活狀態(tài)。那份親情,那份生命不是可以彌補的。
未名湖畔,備齋房內,一切的一切,我珍惜。
至純玉雕,哈姆雷特,一切的一切,我感動。
水上新月,歸雁退潮,一切的一切,我珍惜。
《穆斯林的葬禮》讀后感——那亙古不休玉的長河
一個穆斯林家族,六十年的榮辱興衰,三代人的命運沉浮,五段內容不同卻又交錯扭結的愛情悲劇。
這是一部穆斯林圣潔的詩篇,具有悲劇的美感。書中刻畫了一個個性格鮮明的人物:梁亦清、韓子奇、梁君壁、梁冰玉、韓新月、韓天星……
看到梁君壁,我首先想起了《紅樓夢》中的鳳姐,同樣剛強的性格,同樣是家中的實際掌權者。她總是費盡心機的讓事情按照自己設想的方向走,其中包括讓兒子天星娶了他不愛的陳淑敏;送走愛上自己丈夫的親妹妹;拆散女兒與楚雁潮,只因他不是回回……她固執(zhí)的認為自己做的都是對的,可到最后這所有人包括她自己都沒有得到幸福。
韓子奇,愛玉如命。正是因為玉,他遠走異鄉(xiāng),與妻子的妹妹產生了愛情。在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他與梁冰玉的愛情是純潔的。然而回國后,面對妻子的質問,他退縮了。他不敢跟冰玉離開博雅宅,他舍不得苦心收藏的玉,他不敢面對離開后親朋好友、左鄰右舍的指責,所以他懦弱地留了下來,也留下了女兒韓新月。冰玉一個人離開了。冰玉是一個有主見,勇敢地女孩子,她渴望純潔的愛情,一旦發(fā)現(xiàn)愛情變了質,便決絕地離開;她同使又是一個可憐的女孩子,一次次遭受感情上的傷害。但最終,她大徹大悟。
韓新月,宛如一條活潑的小溪貫穿全書。這本應該幸??鞓返呐⒆訁s因為心臟病突發(fā),一下子跌入人生的劫難。父母的不和,母親的冷漠,無時無刻都在折磨著她。但是楚雁潮出現(xiàn)了,他的愛仿佛一束陽光,溫暖了韓新月殘缺的心房,成為維系她活下去的源泉。她本來可以活更長時間的,而由于梁君壁拒絕楚雁潮的提婚這一**起,掀開了可怕的命運劇變,十幾年來的猜想被證實,喊了十幾年的媽媽不是自己的親生母親,而自己的親生母親不知現(xiàn)在何方。韓新月死了,她一直盼望著天亮,卻在天亮時死去,這是怎樣慘痛的悲劇。但我相信韓新月是幸福地走的,雖然帶著許多遺憾,但有那么多的人愛著她:父親、兩個母親、姑媽、哥哥、嫂嫂還有楚雁潮。她想一個墜落凡間的天使,匆匆的來又匆匆的走,想必是天上的真主舍不得她在凡間太久吧。
人世間上演著一幕幕的恩怨情仇,悲歡離合,唯有玉的長河,亙古不休。
節(jié)選:
啊,安拉!寬恕我們這些人:活著的和死了的,出席的和缺席的,少年和成人,男人和女人。
啊,安拉!在我們當中,那讓誰生存,就讓他或在伊斯蘭之中,你讓誰死去,就讓他死于信仰之中。
啊,安拉!不要為著他的報償而剝削我們,并不要在他之后,把我們來做實驗!——穆斯林葬禮上的悼詞
黨讀后感2
讀后感,希望對您有幫助!
關于黨的讀后感
本文是關于讀后感的,僅供參考,如果覺得很不錯,歡迎點評和分享。
關于黨的讀后感(一)
最近,我讀了《黨在我心中》這篇文章,更加深入了我對黨的了解,他們用汗水澆灌了新中國,讓我們國泰民安,換來人們和美的生活,也激起了我和同學們的美好追憶。
那是一堂作文課,許老師帶著輕輕的微笑推開門走了進來,找了兩個同學在黑板上畫了兩個可愛的女孩頭像。
大家議論紛紛,我心中掛起了“小問號”,“難不成又寫人,真是枯燥無味?!蔽蚁?。老師公布了“貼鼻子”的謎底了,全班歡呼雀躍,簡直亂了套。
王天賜第一個上場,一下貼到眼角旁,帶動了我們的歡笑,接下來上場的更加離奇,我們笑得到了極限,不能再笑了。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嚴鳴銘,他胸有成竹的拿起了“鼻個子”,毫不猶豫的貼到黑板上,貼到九霄云外,這一舉動讓我一下從板凳上笑得摔了下來,差點笑掉大牙,其他男同學甚至用譴責的目光望著他,說“給我們男生丟臉!”他聽后,垂頭喪氣的回位,爬在桌子上,不肯抬頭,覺著很丟臉。
該我上場了,有緊張又激動,被布蒙起來,眼前一片漆黑,頭暈腦脹,晃晃悠悠走到黑板前,拿起鼻子就貼,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氣呵成。還不錯,差一點就點到了,但還是整個教室里彌漫著歡笑。我們
讀后感,希望對您有幫助!
玩的不亦樂乎,玩了好久。這聲聲歡笑都是黨的汗水換來的。
黨換來的何止這些,他們寧可犧牲自己的生命保衛(wèi)中國的版圖;他們甘愿在風雨交加的塞北守護美麗的祖國。無論時代怎么變遷,我們都不能忘記:沒有黨,就沒有新中國!關于黨的讀后感(二)
今年暑假,讀了《把一切獻給黨》,我為吳運鐸的這種堅強意志而感動,為他的遭遇而感到心酸。他的精神我,我從中得到了很大的啟發(fā)。
吳運鐸在戰(zhàn)場上殺敵、曾經(jīng)三次身負重傷,留下了傷口百余處,左眼失去、左手、右腿致殘,經(jīng)過二十多處的手術,身上仍有幾十片彈片沒取出。這就是所謂的奇跡,這就是信念的支撐。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他組建工廠,為抗日前提供支彈藥。不幸的事發(fā)生了,導火裝置受到碰撞,引起爆炸,吳運鐸的手指被炸掉四個,他終于出院了,又堅持著投入到槍榴彈的試驗中,他堅持著“一個人知道為什么冒險,他就會投入到這項冒險的工作中去,后退一點,心里都會覺得不好受?,F(xiàn)在,我們的民族正在火中燃燒,我們要在火中鍛煉我們的意志。為民族赴湯蹈火,得到永生。”這是一個重大的試驗,是一次更危險的試驗,槍榴彈發(fā)爆炸,將吳運鐸左膝蓋炸了一個碗口大的血口,膝蓋骨被掀開,他再一次住進了醫(yī)院。1953年,他寫了一篇自傳體小說《把一切獻給黨》以感人至深的事跡實踐了自己的誓言:“把我們的力量、智慧、生命、我們的一切,都交給祖國、人民、黨!”
我從中體會到了吳運鐸的堅強和勇敢!他刻苦頑強的精神,實在讀后感,希望對您有幫助!
令我感動!從他身上,我懂得了什么叫“把一切獻給黨”,它是有具體和實在內容的!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依然要堅持“把一切獻給黨”這個偉大的信念,每一個中國共產黨黨員都是黨的兒女,是黨的哺育和培養(yǎng)造就了他們,他們所取得的每一個勝利,每一個前進,都離不開黨的關懷、培養(yǎng)和支持、鼓勵。
我們現(xiàn)在的小學生,過著幸福的生活。很多小朋友怕吃苦,沒有目標,什么都怕學,將來能為祖國做什么貢獻。作為一名小學生,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學習革命者和建設者們的崇高精神,并以他們?yōu)榘駱雍蛣恿?,努力學習,回報家長、老師和社會,做一個有用的人。關于黨的讀后感(三)
我在圖書館里看到了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黨的陽光下》,讓人的心里熱血沸騰。我看到了一顆顆熱愛祖國的心,聆聽到了一曲曲催人奮進的歌。
那么多文字,那么充滿深情而真切的描繪,讓我看到了祖國的成長之路。在這一條崎嶇坎坷的道路上,有多少先烈們?yōu)橹冻隽藷嵫蜕?,為的就是心中不滅的信仰——讓我們的祖國富強,讓我們的人民幸?!?/p>
在文章中,我看到了勇炸碉堡的董存瑞,看到了為引鬼子進包圍圈而犧牲生命的王二小,看到了勇堵槍口的黃繼光。他們犧牲的時候,都才一、二十歲,如此年輕的生命,都沒來得及享受生活,就這樣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而我們這一代人,一、二十歲的時候,可能都還在爸爸媽媽跟前撒嬌呢。我們每天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讀后感,希望對您有幫助!
每天都能享受平靜安逸的生活,這一切都是黨、都是前人為我們打下來的幸?;鶚I(yè)。
如今,我們的祖國不斷地壯大,香港、澳門回歸,我們中國的神舟飛船飛進了太空,我們舉辦了世界矚目的奧運會、世博會。即使我們的祖國經(jīng)歷大地震、洪水等各種自然災難時,我們也能勇于面對,團結奮進,度過難關。這一切都讓我覺得自豪,我能成為一個中國人,我感到非常地驕傲。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們在這樣幸福的環(huán)境里怎能不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呢?我也是祖國的一分子,我立志,等我長大了也要為祖國貢獻一份微薄的力量,加油!,希望能幫助您!
黨讀后感3
《黨員、黨權與黨爭》讀后感
在我讀這本書的時候,毛主席有一句經(jīng)典的話始終縈繞在我耳邊:“與天斗,其樂無窮;與地斗,其樂無窮;與人斗,其樂無窮?!边@也許就是我現(xiàn)在對這本書的最大印象吧?!獙懺谇懊娴脑?/p>
一開始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只是抱著單純的了解歷史的態(tài)度去看。而且,我也知道自己作為一個“歷史的先知”讀這段歷史,搞不好就會很無趣,但是,因為書中所講的很多東西都是我之前完全不知道的、關于國民黨——這個在我(或者大多數(shù)中國人)眼中一個(當年)十分強大的、與中共一爭天下的對手的許多事跡,并從以前一個我不曾有過的角度:從描寫國民黨自身的原因(而不是一直以來大部分電視劇中所講的中共有多么無敵的情形)來向我們進一步的闡明國民黨為什么會走向滅亡。書的副標題也如是說:從組織角度考察國民黨為什么會失敗。
作者首先是從1924年國民黨改組作為切入點開始向我們講述的:在這次改組上,國民黨下定決心向蘇共學習,并請“蘇共”派專家鮑羅延并讓他作為政治建設的顧問。在蘇共的協(xié)助下,國民黨分別進行了對于黨章、組織形式的改組。但值得注意的是,孫中山一開始之所以會看中蘇共的組織形式,其最主要的原因,不是蘇共良好的黨政制度,而是蘇共的“赤軍”制度。在經(jīng)歷了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的悲劇之后,國民黨人早已深切明白到掌握軍隊力量的重要性。所以可以這么說,國民黨在師俄的時候,其主要重心仍然放在軍隊的建設上。故雖對黨章以及組織形式上進行了不同的改進,但可以說真正改革的實質并沒有落到關于黨的全面建設。而過分的注重軍事力量的培養(yǎng),也為日后蔣介石自恃握有軍權而成為繼孫中山之后的、國民黨的第二任黨魁而埋下了伏筆;亦可作為闡明日后國民黨無法在組織形式上贏過中共的原因。
接下來就是講國民黨所代表的階級利益以及其黨員組成問題。眾所周知,國民黨一直以來都是以孫中山的遺教——三民主義作為自己的最高標準。但可惜的是:事實上在國民黨人實踐的過程中,往往會因為這一遺教而不得不落入尷尬的境地:作為一個“代表全部人民利益”的政黨,他只有把方方面面都調節(jié)得十分滿意才算是履行了自己的承諾。然而一個很明顯的道理擺在他們面前:眾口難調。這樣祈求“腳踏多只船”、“面面都討好”的結局往往是騎虎難下,國民黨也因此常常陷入“兩頭不討好”“左右不是人”的境地。同樣,在國民黨內部黨員的組成方面,較之于中共同樣差的相當遠:在改組初期,國民黨尚可保證能與中共在進步青年當中進行一番爭奪,但可惜的是,自從他發(fā)現(xiàn)自己在組織、宣傳、紀律、教育等“文斗”方面不如中共,他立刻就放棄了對于先進青年的吸收與培養(yǎng),這在北伐時期和抗戰(zhàn)前夕國民黨黨員構成的變化中可見一斑:相比于北伐時期,國民黨黨員中,教師與政界黨員比例大大增加,而青年學生和工農黨員的比例卻大大下降,當然,比例最高的,自然是軍隊黨員。由此可以得出如是結論,即國民黨的蛻變正是隨著其領導者的主觀改變而不斷改變。
因此我們這里就要提到蔣介石,這個在第一任黨魁孫中山光環(huán)籠罩下長大的、通過激烈的斗爭最終登上國民黨黨權制高點的第二任黨魁,并簡單的分析一下他是如何讓國民黨原有的思想、政治目標、統(tǒng)治綱領在自己的領導之下改變了航向的,即為蔣介石是如何走上黨魁寶座的歷程:眾所周知,孫中山死后,黨內最有繼任黨魁資歷、呼聲最高的分別是: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wèi)三人,而蔣介石在那時連邊兒都沾不上,那么他是如何一步一步的從一個無名小卒不斷的發(fā)展壯大最終成為黨內一把手的呢?
首先就是他手上握有的權利:軍權。蔣介石為了實現(xiàn)自己類法西斯式的“社會軍事化”的理念,開始大量訓練軍隊,并讓軍人批量入黨,表面上是既擴充了黨員的隊伍有進一步的加強了黨與軍隊的聯(lián)系,但實際上沒有哪個軍人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黨組織實實在在的凝聚力和身為一名黨員所擔當?shù)呢熑闻c使命;相反的,這樣做的最終目的,也確實為蔣介石之后
搶班奪權做了極其豐厚的鋪墊,進一步使黨權屈服在軍權之下。一改孫中山先前:“黨→政→軍”的宏偉設想,轉而形成了:“軍→政→黨”的畸形模式。而黨的戰(zhàn)斗力也因此不斷弱化。很明顯的一個例子就是在進入一個地區(qū)的時候,相對于中共的黨組織先行進入并開展斗爭的模式,國民黨則是先由軍隊強勢進入,之后是政府,最后是黨組織;而當退出一個革命領地時,中共采取的措施往往是軍隊先撤出,其次是政府,最后是黨,甚至黨組織不會離開而是留下來繼續(xù)戰(zhàn)斗,為國民黨卻恰恰相反,黨組織作為最弱小的力量,往往是最早撤出戰(zhàn)斗的,隨后是政府,最后是軍隊。國民政府中權力的分配可見一斑。而蔣實力大長之時正是他在北伐勝利之后,依憑著黃埔軍校校長這一要職,成功躋身熱門候選人的行列中。
之后就是在講黨的腐化。國民黨本身在前期吸納人才的時候,并沒有對新黨員進行各種像中共那樣嚴格的審查,在黨員入黨后亦沒有像中共那樣對黨員進行不斷的教育。而后期即使頒布了所謂的“預備黨員”制度并下達了每周舉辦一次黨務會議的要求,各個地方的落實情況也確實讓人不敢恭維。而由于國民黨本身“右”的傾向比較嚴重,所以在納入新黨員的同時,往往就傾向于吸納北洋軍閥時代殘存的富有經(jīng)驗的“老家伙”,而這些人所帶有的官僚色彩本身就開始在黨內蔓延,并逐步腐蝕著黨的純潔性。于是就有了人們常說的“四化”,即:大多數(shù)腐化,次多數(shù)惡化,再次多數(shù)是軟化,余則不問黨事的消極化。但是,國民政府非但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反而繼續(xù)不斷地壓制地方的黨權,并且繼續(xù)不加斟酌的大量吸納新黨員,導致黨內投機、腐敗、混飯吃的人越來越多,當時甚至還有“黨棍”“黨混混”等名詞來諷刺國民黨員,而當時國民黨員竟然都不敢承認自己是黨員。天啊,我覺得這個現(xiàn)象真的很搞笑,如果一個人成為了正式的共產黨員,那他至少會高興很久,也會覺得黨員的身份讓他覺得很光榮。而很明顯,國民黨并沒有很好地塑造自己在群眾中的形象,因此導致了自身威信的降低,最后不得民心而落敗。為基層黨支部建設的“空”“窮”“弱”“散”等現(xiàn)象更是不勝枚舉,而“掛名黨員”這一名詞也生動形象的說明了國民黨黨員中的亂紀現(xiàn)象。這樣一個連“黨員數(shù)目仍是一筆糊涂賬”的政黨,其腐敗程度也就不言而喻了。而蔣介石正是在看到了國民黨如此腐敗的事實之后,才痛下決心決定放棄以黨統(tǒng)政的理念的,轉而投身軍隊建設。而當時廣為流傳的“學而優(yōu)則仕,學而不優(yōu)則黨”的說法也體現(xiàn)出國民黨黨權的弱小。黨部自身的素養(yǎng)不高也自然成為黨權無法與政權匹敵的原因之一了。而又因為實際上的黨員身份并不能給黨員本人帶來多少政治方面的利益,黨票逐漸變得廉價不堪,而黨內對于黨員的管教也就顯得無足輕重了,更何況本身管理機制就十分的松散與隨意,基層黨員的建設力度就更顯弱小。而在戰(zhàn)前的批量入黨時,每個新進的黨員基本上是只有入黨填寫入黨志愿書時才有僅有的、與黨發(fā)生關系的二十分鐘。而更有人都還不知道自己是國民黨。不僅如此,黨員本身對于被開除黨籍這種事也似乎是求之不得,因為黨員的表現(xiàn)絲毫不會影響到自己的政途,而保留黨籍反而有可能使自己更加不受人尊敬。(這樣隨意的拉人入黨以此來保證完成上面分配下來任務的行為,也要為之后許多不明就里的人在“文革”中含冤被批斗而負有主要責任)而更為可憐的是,黨員的工資竟是同級別政府工作人員的三到四分之一左右,有個常識大家應該都知道:“經(jīng)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一個連溫飽都不能保證的人,怎樣能保證他會死心塌地的跟著你鬧革命呢?這也就難怪國民黨黨權的不斷衰落與腐敗的原因了。因此,黨部機關的衙門化,黨部委員的官僚化,普通黨員的特殊化都不斷地為人們所詬病。黨權不斷的弱化也由此可得了。
之后便是我自認為最為精彩的黨內權力爭奪的部分了。眾所周知,蔣介石自恃軍權在手而放心大膽的與“粵派”三大黨魁熱門繼承人選——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wèi)展開激烈的爭奪,這一過程是值得我們好好品味的一段歷史。身為自古以來的、黨的血統(tǒng)最純正的粵派人物,廖仲愷、胡漢民、汪精衛(wèi)自然是對“黨權至上”這一條例無比崇尚,自始至終的都想完成自己奪得大權的理想。但是他們一再忽視的是黨權已日漸衰落的事實:相比于中共一直以來的黨為先,即以黨統(tǒng)政,以黨治軍的例行準則,國民黨起初也是有這個打算的,但實際上,在蔣介石統(tǒng)領政權之前,國民黨內黨的權力早已不如政府的權力。這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國民黨自身就沒有把加強黨權當作自己的最高宗旨,而是自上而下的、從骨子里透出一股對黨的鄙視之情。這種事自然在共產黨中是絕對不可能發(fā)生的。由此亦可看出中共在學習力度和制度的執(zhí)行力上是多么的強大,這也很有可能為國民黨最終失敗的責任有所承擔。同時,由于國民黨在建立初期并沒有什么太強大的力量,所以在任用政府職位方面十分謹慎,只是單純的任用“有經(jīng)驗”的北洋政府的殘存勢力,而這樣一來,那些老資格自然不會讓新勢力來撼動自己原有的地位,便拼了命的搶奪權力,絲毫不相讓。在國民黨控制力較弱的地方,當?shù)卣谟邳h支部爭權奪利的時候往往會不擇手段,甚至會迫害黨員,自然導致了黨權的弱化。而國民政府亦是無可奈何。盡管三人有過“改組運動”等打著“回復三民主義”“保障民權與民主”的旗號而進行大型反蔣活動,而確實在起初他們的作為仍然可以得到大多數(shù)民眾的支持,但是,隨著次數(shù)越來越多,老百姓在“審美疲勞”的同時,也是慢慢的失去了對他們的信任。尤其是當他們暴露了自己想要奪取政權而非幫助百姓過上好日子的真實目的時,他們僅存的一點輿論支持也不攻自破了,這兒也勢必導致他們最終的失敗。而蔣介石自己在斗爭中所顯示出來的心機也是十分讓我敬佩的,那就是“拉一個,打一個”。廖仲愷被謀殺后,蔣介石巧妙地往返于胡、汪之間,不給他們直接合作的機會,而是合縱兩橫,巧妙地不斷削弱兩人的實力,最后再將其架空,最后完成了自己完全奪權的目的。很可惜的是,蔣在“黨內內斗”時期的精彩表現(xiàn)本該讓人們更加期待他在與中共爭奪政權時的表現(xiàn),但似乎他在與中共一爭天下時并沒有表現(xiàn)的多么的突出,其實這并不能怪蔣介石自身的領導能力太糟糕,而應是國民黨自身積攢下來的歷史遺留問題。而當我在看到汪、胡兩人如同兩個“妃子”一般輪換著在蔣身邊當陪襯,或者跳出來鬧兩下,我都有一種難以名狀的無奈感與一絲苦笑,縱使我依憑著作為歷史“先知”的后人在看待這個早有定局的事件,但他們還是感覺那么的可憐、可笑,而當我看到汪精衛(wèi)之后竟然甘愿做日本人的傀儡,我立刻就覺得他很可恨?!翱蓱z之人必有可恨之處”,也許就能這么解釋吧。但畢竟我還是覺得,這也許就是政治,沒有斗爭,何來的高低貴賤之分?何來的稱心如意之享?
同樣讓人感興趣的還有國民黨自身的弱勢獨裁問題。蔣介石在掌權之后,總是會搞出各種組織團體,先后有改組派、CC系、青白團、力行社、三青團、軍統(tǒng)等小組織/派系一個個的在國民黨的發(fā)展歷史上先后粉墨登場,他們或是反蔣集團,或是同為擁蔣集團的不同派系,再或為蔣介石一手栽培起來具有不同目的的、或進行諜報工作、或開展進步運動的組織,總之就是繽紛繁多的組織,但實際上,這些組織的出現(xiàn),也許僅有在一開始才有一定的進步意義,但是到了后期,基本上就成為了黨內的自耗機器,不斷地與國民黨本身不斷的爭奪本就不多黨政資源,派系之間不斷的傾軋和競爭也導致了黨內部的自毀,從而不斷的削弱了黨本身的力量,尤其是其清黨活動實際上引發(fā)了國民黨內部的逆淘汰過程。而諜報工作的進行,更是把黨內攪得人心惶惶,其實這也難怪,在國共第一次合作時,中共也曾在國民黨內部發(fā)展自己的力量,而卻嚴禁自己的新生黨員加入國民黨,這就使得國民黨無法了解黨內到底誰是“自己人”,誰不是“自己人”的問題;而中共在基層力量上的建設完全將國民黨甩到了好幾個數(shù)量級之后,曾有過這樣的說法:國民黨在上層,共產黨在下層,而底層民眾卻被中共隔開,致使國民黨無法正常的建立與普通民眾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逐漸喪失了建立良好的民眾基礎的機會。從而一度有過“上層有黨,下層無黨”,“城市有黨,農村無黨”,“沿海有黨,內地無黨”的尷尬局面。而中共的快速發(fā)展與良好聲譽一度曾讓“容共”的口號變?yōu)椤叭輫?,由此可見中共的發(fā)展之快。而當中共分離出去的時候,國民黨依舊是草木皆兵,還在不斷的進行著黨內的諜報工作。但可惜的是,蔣介石雖然天天罵著“中國革命已經(jīng)失敗了”,“現(xiàn)在一班人士看我們黨部所在的地方,若同從前看見旗下滿人一樣”,“一般民眾不僅對黨無信仰,而且表示蔑視”??很明確地表示出了自己對國民黨的不屑與鄙夷,但其實他自己又能奈國民黨何?!只是一個只會批判,不會解決的行動障礙者罷了。倒是后期有一個革新與自省運
動似乎還是有一定的進步性的,他們主動要求國民黨來一次“轟轟烈烈”的大改革。而實際上其發(fā)起人還是抱著爭奪中央黨委的目的而發(fā)起的。在這里也可以說一說全代會和中政會的權力不斷下降的問題:由于國民黨內部具有十分復雜的派系爭斗,而蔣介石為了平均各個派系的實力而實施了派系之間的相互制衡制度,故在每次國民黨大會選舉的時候都會對各個派系進行一定的妥協(xié),于是中央委員越來越多,其本身的運作效率卻大打折扣,而實際權力卻正在慢慢向蔣介石靠攏,而越是這樣異議就越多,故只好繼續(xù)增加委員人數(shù),最后就變成了惡性循環(huán)。而至于弱勢獨裁的又一個表現(xiàn),即表現(xiàn)為蔣在領導政黨的途中,始終是矛盾的:他既有自信可以再造一個新的小團體并讓他聽命于自己,卻又因為不夠自信而又再多造一個小團體并讓其互相制衡。其矛盾的弱勢獨裁由此得以觀之。而書中所記錄的還有一件“三友實業(yè)社”的勞資糾紛案,其中所記載的政府的強制措施亦無法使資方屈服讓步的事實,也是國民黨獨裁統(tǒng)治中弱勢的體現(xiàn)。
就讓書中的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來作為這篇讀后感的結尾吧,名字叫做“二十年之預言”:
1927年2月6日晚8時,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吳稚暉在上海環(huán)龍路26號與中共書記陳獨秀閑談。在座的還有鈕永建、楊銓、羅亦農等人。
吳問陳:“你定中國實行列寧式共產主義需要若干年?”
“20年!”陳毫不遲疑地回答。
吳作駭極之狀。羅在一旁似怪陳過于直率。
合座默然。
吳即亂以閑語曰:“由此,國民黨生命只剩19年了。前時總理答越飛,國民黨國民革命完成,應需三十年。若你們共產黨急迫至此,未免取代國民黨的生命太快了一點,應當通盤商量才好!”
這一場景對話,出自吳稚暉于“四一二”政變前夕向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會提交的彈劾共產黨文。當年陳獨秀“二十年”之說,也許只是國共朋友之間私下閑聊之語,吳稚暉卻以之為清黨反共的借口,顯然有借題發(fā)揮之嫌。而陳之閑語在22年之后竟成現(xiàn)實,恐是當年吳稚暉和陳獨秀均未曾預料到的。
但僅由上述一些不算成熟的觀點與一些事實來說,我們也不難得出這樣一條結論:國民黨早在大軍潰敗之前,就已是“先天下之亡而亡”了。
后記
這本書實在是的講得太詳實了,而國民黨滅亡的因素本身就是復雜而又多元的矛盾集合體。所以我在記敘的時候始終都感覺自己的思路并不是太清楚。而且我還是第一次寫這種比較生疏的關于歷史的論文,總有一些當時覺得“這個地方講得很好,最后要寫下來”的好段落,結果到現(xiàn)在卻記不得了(我確實有在做讀書筆記,但是實在是不愿意再往回翻了,因為那樣一寫出來,感覺就像是在抄書了)。而我在寫的時候,還總是不斷地邊寫邊想出來書中一些原來比較值得一寫的思想或者是很有內涵、引人深思的一些話,導致我最后越寫越收不住手了。但是,這作為我第一本讀的課外歷史書,其嚴謹?shù)慕庹f與嚴密的邏輯分析與思考,確實是值得我去學習的。我也逐漸對當年發(fā)生在國共兩黨之間的歷史事實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我本人也產生了很多不一樣的感受,將原來一些過于幼稚、片面、淺薄的思想逐漸改正,形成著自己獨有的想法??偟膩碚f,讀一本歷史書,真的會讓我大有收獲,并且變得成熟。感謝老師給我推薦的書目,讓我大有收獲^o^.本文資料來源自《黨員、黨權與黨爭》王奇生著
黨先進事跡
黨規(guī)章制度
黨申請書
黨辭職報告
黨情況自查報告
黨讀后感3篇 黨的讀后感300相關文章:
★ 《鄉(xiāng)土中國》讀后感12篇 鄉(xiāng)土中國讀后感優(yōu)秀范文
★ 最新聊齋志異讀后感優(yōu)秀大全3篇(《聊齋志異》 讀后感)
★ 追風箏的人讀后感悟經(jīng)典7篇(《追風箏的人》讀后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