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收集的爽口物多終作病散文2篇,供大家品鑒。

爽口物多終作病散文1
多一物的散文
周日下午,女兒要返校了。按慣例,她每周的生活費是五十元。我拿出六十遞給她,說,這周多給你點,想吃什么自己買點兒。她連忙擺手:不用恁多,五十就夠了。又笑著說,上周還有五塊沒花完哩。
十五歲的女兒,很懂事,從不亂花錢,還很體貼人。這一切都得益于我的母親。
母親今年76歲,仍然保持著勤儉的習(xí)慣。今年冬天,我接她到我家住些時日。讓她住大房間,她不肯。她站在一個小房間說,我就住這兒了。一桌一椅一柜,一盆吊竹梅,一屋子陽光。站在屋里,她很滿意,說,吃不過三餐,睡不過三尺。人一輩子有這樣一個小窩兒,就夠了。
母親對生活的要求,總是這樣簡單。
我們小時候,家里雖窮,但母親用她的智慧和一雙巧手,讓我們體會到來自樸素的快樂和美感。一把野菜,她能做得色香味俱全;姐姐的衣服破了、小了,她會把它改得漂亮舒適,讓我穿;床單爛了,她繡一朵花上去……
如今,閑暇時,她仍然做針線活兒。我們拿回去的舊衣服,不幾天,就變成鞋墊、被罩、褥子、沙發(fā)墊等重新回到我們家,發(fā)揮著它們的余熱。
母親說,好多人不會節(jié)儉,最大的原因就是一個字:貪。有好衣服穿著,還要一件一件買新的;能吃一碗飯,偏要做兩碗;買東西時,只嫌買得少,最后壞了,扔了?,F(xiàn)在生活好了,但也不能浪費,要讓買回來的東西發(fā)揮最大的作用。
劉德華在歌曲《悟》里唱到:“多一物,卻添了太多危險;少一物,貪嗔癡會少一點?!焙湍赣H在一起的日子,我深感生活的輕松快意。雜物少了,屋子整潔了,心境清爽得像秋天的天空,瓦藍瓦藍的。
女兒和外婆很是親近,母親常帶她做家務(wù)。做飯的時候,母親告訴她吃多少做多少,要及時把容易變質(zhì)的菜吃完;收拾屋子的`時候,母親和她一起把有小洞的襪子補好,教她體諒父母,有計劃地花錢……
看著一老一小溫馨的身影,我知道,一切良好的品質(zhì)都會隨著母親的言傳身教,隨著勤儉的生活習(xí)慣,一點點在女兒的心里生根、發(fā)芽……
爽口物多終作病散文2
爽口物多終作病散文
爽口物多終作病,快心事過必為殃--與“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一個道理。但更淺顯些。
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好吃的東西吃多了,就一定會產(chǎn)生不好的結(jié)果--糖吃多了牙會疼,辣吃多了胃會難受,而飯吃多了也會撐得慌。所以古人主張“適可而止”,飯吃七成飽即可,不必貪多導(dǎo)致消化不良。
這個道理可以推延到生活的各個層面。比如,舒適的氛圍里待久了,會不思進取、好逸惡勞,從而讓自己的創(chuàng)造力退化、活力減退;被人稱贊慣了,容易產(chǎn)生虛浮的優(yōu)越感,一旦遇到挫折就會一蹶不振;安全的環(huán)境里待久了,也就失去了警覺與敏銳,從而在考驗面前漏洞百出……所有種種,都是一個道理。
達·芬奇說過,辛勞一日,可得一日的安眠;這個道理對失眠者來說是一個福音,因為他們往往或太閑,或太空虛,太閑與太空虛的壞處就是會無聊、會抑郁,會失眠。只有真正付出了勞動,才能夠心安理得的睡得香甜。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聞過則喜”、“三省吾身”、“忠言逆耳”、“良藥苦口”等都是至理名言;而更大的意義在于,如果我們遇到了不如意、不順心、不安全的.事情時,請不要一味往消極方面暗示,一定要學(xué)會找出其積極因素,起碼這是在磨練我們、打造我們,如果不被輕易壓垮的話。
有人說,不怕吃苦苦一陣子,怕吃苦苦一輩子;有人說,比成功更難的是不成功,因為不成功之后要面臨太多的底層生存壓力與自尊受到的挑戰(zhàn)。這便是“觸類旁通、舉一反三”的智慧了。
理學(xué)家們主張“克己復(fù)禮”,這個說法曾一度受到批判,認為有違人倫,有違自由;其實,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其有一定的成立理由。克己,也就是不去放縱自己,而是用自律來遠離他律。在不違反原則的情況下,多克制一下自己的言行舉止、心念想法,也就不會輕易受到更大損失。
面對再好吃的東西也不要過量的傻吃,因為那樣會讓身體吃不消,所謂“病是吃出來的”,所謂養(yǎng)生之道是“管好嘴、邁開腿”,都是克制之于健康的意義。在不斷的收斂自我的行動中,我們一定能夠讓自己更有活力、更有能力、更有層次。懂得“爽口物多終作病”的道理之后,健康也就會常常與我們相伴。
爽口物多終作病散文2篇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