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王勃的經(jīng)典詩4篇(王勃最經(jīng)典的一首詩),以供參考。

王勃的經(jīng)典詩1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岐路,兒女共沾巾。
2、《八仙徑》
柰園欣八正,松巖訪九仙。
援蘿窺霧術(shù),攀林俯云煙。
代北鸞驂至,遼西鶴騎旋。
終希脫塵網(wǎng),連翼下芝田。
3、《白下驛餞唐少府》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樓低晚照,鄉(xiāng)路隔風(fēng)煙。
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4、《別薛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5、《長柳》
晨征犯煙磴,夕憩在云關(guān)。
晚風(fēng)清近壑,新月照澄灣。
郊童樵唱返,津叟釣歌還。
客行無與晤,賴此釋愁顏。
6、《春日還郊》
閑情兼嘿語,攜杖赴巖泉。
草綠縈新帶,榆青綴古錢。
魚床侵岸水,鳥路入山煙。
還題平子賦,花樹滿春田。
7、《春日宴樂游園賦韻得接字》
帝里寒光盡,神皋春望浹。
梅郊落晚英,柳甸驚初葉。
流水抽奇弄,崩云灑芳牒。
清尊湛不空,暫喜平生接。
8、《春游》
客念紛無極,春淚倍成行。
今朝花樹下,不覺戀年光。
9、《春園》
山泉兩處晚,花柳一園春。
還持千日醉,共作百年人。
10、《春莊》
山中蘭葉徑,城外李桃園。
豈知人事靜,不覺鳥聲喧。
11、《登城春望》
物外山川近,晴初景靄新。
芳郊花柳遍,何處不宜春。
12、《冬郊行望》
桂密巖花白,梨疏樹葉紅。
江皋寒望盡,歸念斷征篷。
13、《對酒春園作》
投簪下山閣,攜酒對河梁。
陜水牽長鏡,高花送斷香。
繁鶯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自然催一醉,非但閱年光。
14、《扶風(fēng)晝屆離京浸遠(yuǎn)》
帝里金莖去,扶風(fēng)石柱來。
山川殊未已,行路方悠哉。
15、《觀佛跡寺》
蓮座神容儼,松崖圣趾馀。
年長金跡淺,地久石文疏。
頹華臨曲磴,傾影赴前除。
共嗟陵谷遠(yuǎn),俄視化城虛。
16、《觀內(nèi)懷仙》
玉架殘書隱,金壇舊跡迷。
牽花尋紫澗,步葉下清溪。
瓊漿猶類乳,石髓尚如泥。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王勃的經(jīng)典詩2
王勃的詩二十三首
1、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已,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2、
桂宇幽襟積,山亭涼夜永。
森沉野徑寒,肅穆巖扉靜。
竹晦南汀色,荷翻北潭影。
清興殊未闌,林端照初景。
3、
肅肅涼景生,加我林壑清。
驅(qū)煙尋澗戶,卷霧出山楹。
去來固無跡,動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靜,為君起松聲。
4、
玉架殘書隱,金壇舊跡迷。
牽花尋紫澗,步葉下清溪。
瓊漿猶類乳,石髓尚如泥。
自能成羽翼,何必仰云梯。
5、
別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動北梁篇。
野色籠寒霧,山光斂暮煙。
終知難再奉,懷德自潸然。
6、
客心懸隴路,游子倦江干。
槿豐朝砌靜,筱密夜窗寒。
琴聲銷別恨,風(fēng)景駐離歡。
寧覺山川遠(yuǎn),悠悠旅思難。
7、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
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8、
明月沉珠浦,風(fēng)飄濯錦川。
樓臺臨絕岸,洲渚亙長天。
旅泊成千里,棲遑共百年。
窮途唯有淚,還望獨潸然。
9、
杏閣披青磴,雕臺控紫岑。
葉齊山路狹,花積野壇深。
蘿幌棲禪影,松門聽梵音。
遽忻陪妙躅,延賞滌煩襟。
10、
百年懷土望,千里倦游情。
高低尋戍道,遠(yuǎn)近聽泉聲。
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羈心何處盡,風(fēng)急暮猿清。
11、
窮途非所恨,虛室自相依。
城闕居年滿,琴尊俗事稀。
開襟方未已,分袂忽多違。
東巖富松竹,歲暮幸同歸。
12、
征驂臨野次,別袂慘江垂。
川霽浮煙斂,山明落照移。
鷹風(fēng)凋晚葉,蟬露泣秋枝。
亭皋分遠(yuǎn)望,延想間云涯。
13、
下驛窮交日,昌亭旅食年。
相知何用早,懷抱即依然。
浦樓低晚照,鄉(xiāng)路隔風(fēng)煙。
去去如何道,長安在日邊。
14、
東園垂柳徑,西堰落花津。
物色連三月,風(fēng)光絕四鄰。
鳥飛村覺曙,魚戲水知春。
初晴山院里,何處染囂塵。
15、
煙霞春旦賞,松竹故年心。
斷山疑畫障,縣溜瀉鳴琴。
草遍南亭合,花開北院深。
閑居饒酒賦,隨興欲抽簪。
16、
蓮座神容儼,松崖圣趾馀。
年長金跡淺,地久石文疏。
頹華臨曲磴,傾影赴前除。
共嗟陵谷遠(yuǎn),俄視化城虛。
17、
金壇疏俗宇,玉洞侶仙群。
花枝棲晚露,峰葉度晴云。
斜照移山影,回沙擁籀文。
琴尊方待興,竹樹已迎曛。
18、
柰園欣八正,松巖訪九仙。
援蘿窺霧術(shù),攀林俯云煙。
代北鸞驂至,遼西鶴騎旋。
終希脫塵網(wǎng),連翼下芝田。
19、
閑情兼嘿語,攜杖赴巖泉。
草綠縈新帶,榆青綴古錢。
魚床侵岸水,鳥路入山煙。
還題平子賦,花樹滿春田。
20、
投簪下山閣,攜酒對河梁。
狹水牽長鏡,高花送斷香。
繁鶯歌似曲,疏蝶舞成行。
自然催一醉,非但閱年光。
21、
披襟乘石磴,列籍俯春泉。
蘭氣熏山酌,松聲韻野弦。
影飄垂葉外,香度落花前。
興洽林塘晚,重巖起夕煙。
22、
芝廛光分野,蓬闕盛規(guī)模。
碧壇清桂閾,丹洞肅松樞。
玉笈三山記,金箱五岳圖。
蒼虬不可得,空望白云衢。
23、
關(guān)山凌旦開,石路無塵埃。
白馬高譚去,青牛真氣來。
重門臨巨壑,連棟起崇隈。
即今揚策度,非是棄繻回。
王勃的經(jīng)典詩3
王勃送別詩
《重別薛華》
王勃
明月沉珠浦,秋風(fēng)濯錦川。
樓臺臨絕岸,洲渚亙長天。
旅泊成千里,棲遑共百年。
窮途唯有淚,還望獨潸然。
【譯文】
明月照在冒珍珠似的水泡的江水上,秋風(fēng)洗刷著能把錦緞洗得更好看的錦江。
這分別的地方,有樓臺,緊靠著又高又陡的江岸;有洲諸,很長很長,長得要跟遠(yuǎn)天連起來。
旅途飄泊,現(xiàn)在要以千里計數(shù)了;而凄凄惶惶的情景,看來要陪伴我一輩子了。
眼前的窮途末路,只能叫我眼淚洗面;回頭看看我走過的里程,也只能叫我潸然出涕。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
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譯文】
巍巍長安,雄踞三秦之地;渺渺四川,卻在迢迢遠(yuǎn)方。
你我命運何等相仿,奔波仕途,遠(yuǎn)離家鄉(xiāng)。
只要有知心朋友,四海之內(nèi)不覺遙遠(yuǎn)。即便在天涯海角,感覺就像近鄰一樣。
岔道分手,實在不用兒女情長,淚灑衣裳。
《別薛華》
送送多窮路,遑遑獨問津。悲涼千里道,凄斷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無論去與住,俱是夢中人。
【譯文】
送了一程又一程前面有很多艱難的路,匆匆忙忙只有一人去尋路。
在千里的'行途中悲涼失意,寂寞冷落會摧垮人生不過百年的身體。
你我的心情都是漂泊不定,我們的生活同樣凄苦辛酸。
不論是離開還是留下,都會是對方夢中出現(xiàn)的人。
《秋江送別二首》
早是他鄉(xiāng)值早秋,江亭明月帶江流。已覺逝川傷別念,復(fù)看津樹隱離舟。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誰謂波瀾才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xiāng)。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譯文】
長江遠(yuǎn)遠(yuǎn)地送走了從巴南來的流水,大山橫亙,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層。秋天明月夜,在這渡口亭子里,誰見過在離別時哭哭啼啼的呢?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的臺階,高高的月亮照耀著江亭的南門。離亭的門關(guān)閉著,周圍寂靜無聲;今夜里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么凄涼。
王勃的經(jīng)典詩4
王勃詩辨析
王勃字子安,出生于公元650年,是我國唐朝時期十分著名的詩人。
明朝李贄《初潭集》云:“王勃所至,請托為文,金帛豐積,人謂‘心織舌耕’。每為碑頌,先磨墨數(shù)升,引被掩面而臥。忽起一筆書之,初不竄點,時人謂之‘腹稿’?!薄}記
唐代詩人王勃,在籍貫和年齡,詩名《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以及“蜀州”、“杜少府”與“城闕輔三秦”上,留下了諸多異同問題。大凡是后世流傳以訛傳訛所致,如今需得考證一番才能澄清本來事實。
王勃是何許人也?王勃是唐代著名詩人,素有“詩杰”之稱。王勃“初勔、劇、勃皆著才名,故杜易簡稱‘三珠樹’”,后“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初唐四杰’”。因為王勃“大業(yè)末,棄官歸,以著書講學(xué)為業(yè)”,所以著“有集三十卷及《舟中纂序》五卷,今行于世”。
清朝彭定求在其《御定全唐詩》中“詩人小傳”里所云:“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文中子通之孫。六歲善文辭,未冠應(yīng)舉及第。授朝散郎,數(shù)獻頌闕下。沛王聞其名,召署府修撰。是時諸王斗雞,勃戲為文,檄英王雞,高宗斥之。勃既廢,客劍南。久之補虢州參軍,坐事復(fù)除名。勃父福畤,坐勃故,左遷交趾令,勃往交趾省父。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八。勃好讀書,屬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數(shù)升,引被覆面而臥,忽起書之,不易一字,時人謂之‘腹稿’。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皆以文章齊名,天下稱王楊盧駱,號‘四杰’。勃有集三十卷,今編詩二卷?!痹诖撕喢鞫笠赜涊d了王勃的生平事跡,為我們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唐代王勃具體的生平事跡,在后晉劉昫《舊唐書·文苑上》、北宋歐陽修與宋祁《新唐書·文藝上》、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王勃》等史料文獻中,有詳細(xì)的記載。
關(guān)于王勃的籍貫,相關(guān)文獻記載略有出入。后晉劉昫《舊唐書·文苑上》云:“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北彼螝W陽修與宋祁《新唐書·文藝上》云:“王勃字子安,絳州龍門人?!痹廖姆俊短撇抛觽鳌ね醪吩疲骸安肿影?,太原人,王通之諸孫也?!蔽覀儞?jù)此可知,王勃的籍貫都是在如今山西境內(nèi),一為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一為即今山西省河津縣人。雖然兩部史著記載相同,都為“絳州龍門人”,但是與詩人評傳“太原人”的記載不同,然而世人以“龍門人”為準(zhǔn)。
關(guān)于王勃的年齡,相關(guān)文獻記載略有出入。后晉劉昫《舊唐書·文苑上》云:“渡南海,墮水而卒,時年二十八。”北宋歐陽修與宋祁《新唐書·文藝上》云:“勃往省,度海溺水,痵而卒,年二十九?!痹廖姆俊短撇抛觽?王勃》云:“至炎方,舟入洋海溺死,時年二十九?!蔽覀儞?jù)此可知王勃的年齡,一為二十八歲,一為二十九歲。由于這三部史料記載不同,于是造成王勃的年齡至今為估計,故而最多也才活了二十九。
唐朝王勃在長安時,寫了一首七言律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全首詩歌云:“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這首七言送別詩《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乃是王勃的傳世名詩。詩歌題目有《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杜少府之任蜀川》的'異名:在明朝張燮所編《王子安集》、清蘅塘退士所編《唐詩三百首》、清朝彭定求所編《御定全唐詩》中,詩題作《杜少府之任蜀州》;在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歷代文學(xué)作品選》、王瑩選注的《中國文學(xué)作品選》、暨南大學(xué)編選的《中國歷代詩歌名篇選》中,詩題作《杜少府之任蜀川》。然而在民國張元濟所編的“四部叢刊”本《王子安集》中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高步瀛所編的《唐宋詩舉要》中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如今據(jù)有關(guān)詩題可知,到底是“蜀州”,還是“蜀川”呢?有關(guān)王勃的詩集,最早見于北宋時期。因為這個宋朝版本現(xiàn)已不存,所以不知“王詩前無目”是“蜀州”還是“蜀川”了。據(jù)清朝孫星衍所編《平津館鑒藏書記·初唐四杰集》有云:“卷一前有景德四年汪楠序,每卷不標(biāo)大題,惟題作人姓名。又楊、盧、王詩前無目,駱賓王詩前有之?!蓖醪坏按吮灸嗣鞒绲澲虚}人,張燮搜輯《文苑英華》諸書,編為一十六卷”,而且“雖非唐宋之舊,而以視別本,則較為完善矣”,然而“今錄勃集并錄,成式及邁之所記,庶耳食者無輕詆焉”。
蜀川,泛指蜀地,或蜀地的川流,唐代已是常例。例如后晉劉昫《舊唐書·畢構(gòu)傳》有云:“卿孤潔獨行,有古人之風(fēng),自臨蜀川,弊化頓易?!庇秩缣瞥ㄈ弧对仈?shù)探得七》有云:“鶴駕迎緱嶺,星橋下蜀川?!?/p>
蜀川起初是一個縣名,始設(shè)置于漢朝。后置為蜀郡、嘉州與廣漢三郡,合稱為“三蜀”。蜀川治所本在嘉州,后移到成都。因嘉州位于“三蜀”中心,故稱天府之國中心地帶為“蜀川”。正如宋朝樂史《太平寰宇記?土產(chǎn)》有云:“蜀川縣在川中心,《輿地志》云:‘后漢安帝置,易州廣漢、嘉州,是為三蜀。嘉州見在川中,故名蜀川。’”
王勃《思春賦·并序》云:“若夫年臨九域,韶光四極。解宇宙之嚴(yán)氣,起亭皋之春色。況風(fēng)景兮同序,復(fù)江山之異國。感大運之虛盈,見長河之紆直。蜀川風(fēng)候隔秦川,今年節(jié)物異常年。”王勃在這篇賦文里寫的“蜀川”,而不是“蜀州”。例如唐朝陳子昂《上蜀川安危事三首》有云:“臣伏見四月三十日敕廢同昌軍,蜀川百姓,每見免五十萬丁運糧,實大蘇息。然松茂等州諸羌首領(lǐng)二十年來利得此軍財帛糧餉,以富己潤屋。今一旦停廢,失其大利,必是勾引生羌,詐作警問,以恐動茂翼等州,復(fù)使國家征兵鎮(zhèn)守。若松茂等州無好都督,則此詐必行,旦夕警問必有發(fā)者。一發(fā)已后,警動蜀州。朝廷不知,征兵赴救。兵至賊散,靡弊更甚?!贝宋闹小笆翊ā彼柑瞥瘎δ细髦?,“蜀州”所指成都一帶地方。
唐朝李吉甫《元和郡縣圖志·蜀州》云:“《禹貢》梁州之域,秦滅蜀,為蜀郡,在漢為郡之江原縣也。李雄據(jù)蜀,分為漢原郡,晉穆帝改為晉原郡。后魏平蜀后,移犍為郡理此東三十里,因省晉原郡以并之,仍于此西十里立多融縣,取舊郡名也。隋開皇三年改屬益州,皇朝初因之。垂拱二年,割晉原等四縣屬蜀州?!?/p>
后晉劉昫《舊唐書·劍南道》云:“蜀州,垂拱二年,分益州四縣置。天寶元年,改為唐安郡。乾元元年,復(fù)為蜀州也?!?/p>
宋朝樂史《太平寰宇記·蜀州》云:“蜀州,唐安三,今理晉源縣,共地與蓋州同。秦有蜀池立為蜀郡,二漢因之。至?xí)x于此置晉原郡,宋齊以晉原之地,屬晉廉郡。后周廢而縣存馬,屬茍郡,隋亦然。唐垂拱二年,始以晉原等,四縣立蜀州。天寶元午,改為唐安麓。乾元元年,復(fù)為蜀州?!?/p>
唐朝楊炯《王子安集·序》云:“并冠于篇元經(jīng)之傳,未終其業(yè)命不,我與有涯先謝春秋二十八,皇唐上元三年秋八月,不改其樂顏氏,斯殂養(yǎng)空而游賈生,終逝嗚呼。”
后晉劉昫《舊唐書·文苑上》云:“上元二年,勃往交趾省父,道出江中,為《采蓮賦》以見意,其辭甚美。”
我們據(jù)《元和郡縣圖志·蜀州》、《舊唐書·劍南道》和《太平寰宇記·蜀州》等文獻資料可知,在“垂拱二年,割晉原等四縣屬蜀州”,后于“天寶元午,改為唐安麓”,最后在“乾元元年,復(fù)為蜀州也”。又據(jù)《舊唐書·文苑上》和《王子安集·序》等文獻資料可知,王勃在“上元二年”,度過“春秋二十八”,而在“上元三年秋八月”就“終逝嗚呼”了。可是蜀州設(shè)置于唐睿宗二年間,王勃在唐高宗上元三年就英年早逝了,此時王勃已經(jīng)去世至少十年了,從而王勃不可在詩題中用“蜀州”一詞,或許有也是屬于巧合,可知“蜀州”是“蜀川”在傳抄中出現(xiàn)的訛誤。
唐朝王勃《王子安集》為后人所編輯,可是王勃在寫蜀地之時,則以蜀城、蜀川、蜀都、蜀郡、蜀中、巴蜀、三蜀、西蜀、綿州、益州或梓州等詞語,在集子中從未有過“蜀州”之詞。雖然“蜀州,《輿地志》:‘崇慶州,唐名蜀州’”,但是“舊本俱作《杜少府之任蜀川》”,然而“集作‘川’”??芍笕嗽趥鞒姼桀}目過程中,由于“川”與“州”形近所誤,于是將“蜀川”訛化為“蜀州”了。
唐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杜少府,乃是王勃所送的友人。這個姓杜的少府,將要到蜀地去做官。少府為官名,乃是唐朝對縣尉的通稱。然而杜少府是誰?人們認(rèn)為有杜義寬、杜審言、杜易簡三人,現(xiàn)據(jù)有關(guān)文獻資料推測,與杜易簡較為吻合。
我們據(jù)相關(guān)文獻資料推測,杜義寬,與王勃年齡相當(dāng),當(dāng)年王勃參與滕王李元嬰的宴會,杜義寬正仕滕王,或許在場相遇。杜審言,大詩人杜甫的祖父,與王勃大兩歲,曾在京師供職,王勃在長安宦游或曾相遇。杜易簡,杜審言族兄,杜甫的伯祖父,與王勃年齡相當(dāng),都是青年在長安宦游仕途,似曾相遇。現(xiàn)據(jù)《舊唐書》和《新唐書》等史料進行分析,杜義寬和杜審言后來累遷高官,與宦游仕途的王勃漸行漸遠(yuǎn)了。當(dāng)時有可能與王勃“同是天涯淪落人”的杜易簡,就是所謂的“杜少府”了。至于杜少府到底何人,我們?nèi)缃裰挥胁聹y,或許如同當(dāng)今稱張縣長一樣,只不過是一個代號,現(xiàn)在難以求證得知了。
唐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首聯(lián)云:“城闕輔三秦,風(fēng)煙望五津?!贝司湓诒彼卫顣P所編《文苑英華》集本中,則是“城闕俯西秦,風(fēng)煙望五津”。因為“三秦”在漢朝俗稱為“三輔”,所以“俯”被誤作為“輔”字了。其中“西秦”一詞,指唐朝長安一帶的秦國故地。例如唐朝劉禹錫《洛中送楊處厚入關(guān)便游蜀》有云:“洛陽秋日正凄凄,君去西秦更向西。”王勃詩句首聯(lián),本為倒裝句,是“三秦輔城闕,望五津風(fēng)煙”。只有在城闕上向下看西秦,才能與望見五津的風(fēng)煙搭配,故而“俯”和“望”在意義上才與整句詩對仗。
唐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頸聯(lián)云:“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边@句成為描寫友情的千古名句,化用了《贈白馬王彪·并序》中詩句之意。三國魏曹植古詩《贈白馬王彪·并序》有云:“丈夫四海志,萬里猶比鄰?!比欢醪娋涫钱孆堻c睛,比曹植詩句更加意境高遠(yuǎn)了。
唐朝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但“此等詩氣格渾成,不以景物取妍,具初唐之風(fēng)骨”,而且“此等作取其氣完而不碎,有律成之始也。其工拙自不必論,然詩文有創(chuàng)有修,不可靠定此一派,不復(fù)求變也”。正如民國俞陛云《詩境淺說》評價云:“一氣貫注,如娓娓清談,及極行云流水之妙。大凡作律詩,忌支節(jié)橫斷,唐人律詩,無不氣脈流通。此詩尤顯,作七律亦然?!?/p>
唐代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不但悲涼凄愴婉轉(zhuǎn),內(nèi)容獨樹一幟,音調(diào)明快爽朗,語言清新高遠(yuǎn),而且開合頓挫,氣脈流通,意境曠達(dá),流傳甚廣,從而一洗往日送別詩中悲苦纏綿的狀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高遠(yuǎn)的志向、豁達(dá)的情趣和廣闊的胸懷。
王勃的經(jīng)典詩4篇(王勃最經(jīng)典的一首詩)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