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育技術應用與創(chuàng)新案例》的《角平分線探究》數學實驗課匯報(教育學案例分析40例)該怎么寫呢?在寫的時候都需要注意哪些呢,請欣賞下文。

江蘇省初中《數學教育技術應用與創(chuàng)新案例》的《角平分線探究》數學實驗課匯報
2017年考12月,江蘇省初中《數學教育技術應用與創(chuàng)新案例》評比南京揭曉,在無經驗、無參考而且要求高、科技含量高前提下由南成喜主任、田愛華老師、仝澤柱老師和本人設計并課堂實施,終獲省大賽二等獎。從9月4接到通知組隊至9月15完成,共歷時近11天時間。在這期間里,數學學科團隊不怕辛苦,團結協(xié)作,最終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在這里首先感謝張書記的大局領導、盧主任和蔣主任兩位領導親自詳細指導,其次感謝王江老師的辛苦付出,另外還要感謝沈亮老師、劉春陽老師、常玲老師等幾個班主任老師的大力支持。沒有校領導的正確領導,沒有初二這些班主任老師的鼎力支持,可以說就沒有我們這個團隊的后來的成績。
下面我僅代表這個團隊向大家匯報我們這個團隊的點滴做法,不到之處還請大家批評指正:
首先由張書記為我們這次課程確立方向,制定策略;其次由盧主任主持召開課題組會議,確定主題內容,具體布置分工事宜即南主任整體協(xié)調領導、我負責選題設計、田愛華老師負責課堂教學、仝澤柱老師負責多媒體技術等;然后南成喜主任召開第一次課題組研討會,在主題下討論課題方向,動員小組成員積極準備素材。緊接著張書記召開由盧主任、蔣主任、南主任、田愛華老師、仝澤柱老師和我團隊會議,再次明確:學校各方面技術支持由主任負責;選班試上由南主任負責;召集團隊研討由蔣主任負責;課題選定和設計由我負責;在我選定內容后由仝澤柱老師負責多媒體課件制作、教案編寫;整個成型后由田愛華老師進班實驗實施。第二步我選定題目《初中數學教學中實驗、學具、多媒體一體化教學——<角平分線探究>數學實驗案例》并給出具體設計方案;仝澤柱老師按照我的設計準備教案和多媒體課件;南主任聯系尋找學具制作材料;田愛華老師磨課。
其次在這次課題選擇當中,我主要從這個角度思考:數學教學的價值目標不僅僅局限于要學生掌握獲得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數學學習的活動中,獲得數學的基本思想方法,經歷問題解決的過程。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如何讓這三種方式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角平分線探究》一節(jié)課設計中,我們就融合了這樣的三種學習數學方式,讓學生體驗學習數學的奧秘和興趣。在本節(jié)課中,以角平分線為主線,探索角平分線定義、性質及應用。因為老師要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種民主、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問題的時間與空間,在這樣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合作者,在這樣的課堂學習中學生樂想、善思、敢說,他們可以自由地思考、猜想、實踐、驗證…… 因而得以“靈感”。學生只有在相互討論,各種不同觀點相互碰撞的過程中才能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火花,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才能不斷得到增強。在現代化教學環(huán)境下,我們設計了《角平分線探究》一課,并實施教學。在這一節(jié)課中,我們將“動手折紙尋找角平分線(實驗操作)——工具作角平分線(工具作圖)——討論作角平分線原理(數學原理)——角平分儀制作及應用(學具制作及使用)——角平分線探究應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這樣一個集實驗操作、實物教具、學具開發(fā)、幾何畫板等于一體的數學教學案例呈現給大家,現對幾個環(huán)節(jié)逐一加以說明。
(1)折紙實驗,感受角平分線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我們主要讓學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紙片進行折疊,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讓學生通過實驗感悟角平分線。
(2)工具作角平分線
在這一環(huán)節(jié),在學生已經探究并了解角平分線概念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手中不同工具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線。學生在運用工具作角平分線過程中,開發(fā)利用手中已有工具探究數學相關知識。如在學生可能嘗試利用量角器、圓規(guī)和直尺作出角平分線情況下,引導學生嘗試運用三角尺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線。這是對學生已有工具的開發(fā)利用,對學生學習數學有很好的引導作用,同時已讓學生明白手中的工具應該如何使用.
(3)作角平分線原理探究
學生已經運用手中工具作出給出的角的角平分線,但為什么這樣作的射線就是角的平分線?我們設計這一環(huán)節(jié),回歸數學本質,引導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這是數學學習的本質,也是數學學習的必要性。
(4)角平分儀制作及應用
在學生已經熟練使用工具作出已知角的角平分線并探究出作法原理基礎上,引導學生能否根據這個規(guī)律,將工具作圖轉化為生活中模具作圖呢?即對一個無法測量,又沒有相關工具如何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線?引導學生開發(fā)將尺規(guī)轉化為模具,生活中只要利用模具就可以對任意已知角直接作出它的角平分線,這樣又方便又實用,真正體現學習數學的價值。
(5)運用幾何畫板進行角平分線性質探究并應用
認識角平分線、學習角平分線、作出角平分線目的是什么?當然是為了進一步探究角平分線性質,并應用角平分線性質解決一系列相關數學問題和生活問題,因此在以上基礎上,我們進一步設計運用幾何畫板、ppt等多媒體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角平分線性質,探究它的應用,為培養(yǎng)學生繼續(xù)學習提供一個基本思路,并為他們自學、創(chuàng)新等提供一個模式。
本案例是將“動手折紙尋找角平分線(實驗操作)——工具作角平分線(工具作圖)——討論作角平分線原理(數學原理)——角平分儀制作及應用(學具制作及使用)——角平分線探究應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這樣一個集實驗操作、實物教具、學具開發(fā)、幾何畫板等于一體的數學教學案例。那么這樣設計是出于什么樣的理念?這樣的設計和教學對學生有著什么樣的引領作用?
一、基于由感悟到感性,由工具到學具學生學習發(fā)展思考而進行的設計
學生利用手中的三角形紙片進行折疊,找出角的平分線,讓學生通過實驗感悟角平分線,但學生找出角平分線后,還要明確角平分線的性質,這不是學生僅僅通過折紙就能掌握的,于是我們在學生感悟角平分線基礎上,再讓學生進一步通過作圖,進一步了解角平分線,從中找出角平分線作圖原理,有感悟上升到感性認識。僅僅工具作圖還不能讓學生熟練掌握角平分線知識,要是能讓學生在運用工具作圖基礎上運用作圖原理制作出角平分儀,進而運用角平分儀直接作出角平分線,豈不是讓學生的角平分線知識學習進一步提升?于是很自然設計角平分儀制作和使用,同時也為下面進一步學習角平分線性質打下基礎。
二、基于知識再生成、教材再重組、學與用再融為一體的思考而進行的設計
本節(jié)課涉及到角平分線知識跨度很大,前后涉及三章知識學習,即初一上冊中第六章《平面圖形認識》中《角》一節(jié)學習中角平分線、初二上冊中第一章《全等三角形》一章中角平分線尺規(guī)作圖和性質探究、第二章《軸對稱》中《角平分線》。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過全等三角形中“sss”判定方法后,將這三章中有關角平分線進行教材重組,從折紙讓學生對角平分線知識再生成,到運用不同工具作圖作出角平分線,讓學生體會工具作角平分線奧秘。如何讓分散在不同章節(jié)中同一知識點有機融為一體?用什么樣的方式組織教學?正是基于以上幾點思考,我們設計了這樣一節(jié)有特色的、學生動手操作很強的一節(jié)數學實驗課,同時又結合多媒體展開課堂最大化提升的教學設計。
三、基于學生需要的課堂學習方式和學生雙基能力培養(yǎng)的思考而進行的設計
重理論、輕實驗、不重視學生動手操作體驗、忽視作圖原理探究和應用,這些弊端正是我們當前大部分老師數學課堂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也是我們教師教學設計走不進學生心里的關鍵所在,也正因為這樣,我們的學生創(chuàng)造能力不能很好跟上,我們學生的動手能力越來越差原因所在,也正因為這樣,我們的數學課堂對學生吸引力越來越不受學生歡迎根本所在,導致學生認為數學很難學。學生需要什么樣的課堂教學方式?學生我們教師課堂教學怎樣就能走進學生心里?學生的雙基如何通過課堂教學實現?本節(jié)課正是解決以上幾個問題最好設計。特別是學生根據作圖原理探究制作出角平分儀,既讓他們體驗數學魅力,又發(fā)揮學生好動特點,創(chuàng)造性進行數學學習,同時也讓學生體會到學習數學成功,使他們對數學學習產生興趣,又感覺到數學學習原來是那樣簡單易行。這樣的數學課堂教學設計既是我們教師教學組織需要,也是學生迫切需要的課堂學習方式。
四、基于數學實驗方式、學生手中工具開發(fā)利用、學生學習幾何概念方法、理解幾何作圖原理和創(chuàng)新學習幾何知識的思考而進行的設計
數學實驗,不同于物理化學實驗,數學實驗一方面是折紙實驗,同時工具作圖依然是數學實驗,制作學具還是數學實驗,所以本節(jié)課正是有機的融合了這些數學實驗方式,使之自然連貫,學生學起來很輕松。另外“數學是玩概念的”,那數學概念從何玩起?動手折折紙、動用手中工具畫畫角平分線,動嘴說說為什么能這樣畫?動用簡單木條釘訂做一個簡單易操作學具,使角平分線畫法更方便。這樣的設計不是更好闡釋角平分線的概念了嗎?而且也非常明確引領學生學習幾何概念、理解幾何概念、解決如何學習幾何概念等相關知識。在學生已經了解角平分線概念基礎上,引導學生嘗試運用手中不同工具作已知角的角平分線。學生在運用工具作角平分線過程中,開發(fā)利用手中已有工具探究數學相關知識。這是對學生已有工具的開發(fā)利用,對學生學習數學有很好的引導作用,同時已讓學生明白手中的工具應該如何使用。
五、基于學具開發(fā)制作、角平分線性質拓展研究思考而進行的設計
引導學生探究為什么可以用工具作出已知角的角平分線即作圖原理,回歸數學本質,讓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為構思和制作角平分儀作理論準備。制作角平分儀學具,引導學生將尺規(guī)合成轉化為模具,生活中只要利用模具就可以對任意已知角直接作出它的角平分線,這樣又方便又實用,真正體現學習數學的價值。
學生認識角平分線、學習角平分線、作出角平分線目的當然是為了進一步探究角平分線性質,并應用角平分線性質解決一系列相關數學問題和生活問題,因此在以上基礎上,我們進一步運用幾何畫板、ppt等多媒體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究角平分線性質,探究它的應用,為培養(yǎng)學生繼續(xù)學習提供一個基本思路,并為他們自學、創(chuàng)新等提供一個模式。
本案例主要是引導學生通過折紙實驗認識角平分線;在學生熟悉的量角器度量法作角平分線基礎上引導學生開發(fā)利用手中的圓規(guī)和直尺、三角板不同的工具探究角平分線作法,讓學生體會手中工具在數學學習中的作用,學會運用已有工具進行數學學習;通過學生在尺規(guī)作圖后探究出其中的數學原理,然后探究如何制造出生活模具(即角平分儀)并熟練使用角平分儀作角平分線,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并學會將工具作圖轉化為模具作圖,方便生活,體現數學與生活和諧統(tǒng)一的思想;通過幾何畫板等多媒體,引導學生探究角平分線性質和應用,在這里展示多媒體的功能,體現數學與現代化教學手段相結合。
本案例正是在角平分線探究一課中通過數學實驗、工具作圖、學具(模具)制作與使用、多媒體等一體化教學,實現多種手段實現課堂教學最優(yōu)化,通過學生手中工具(尺規(guī))作圖及原理探究,引導學生學具制作應用,通過教材重新整合,開發(fā)拓展新知生成,創(chuàng)新角平分線性質,同時又是培養(yǎng)學生多種能力是本案例最大特色。
過后再仔細梳理,發(fā)現本案例還存在以下幾點瑕疵:
1.工具做圖原理探究缺乏,為什么有三角板可以作角平分線?因為時間緊,能力有限沒能細致打磨,導致這一非常重要探究被我們忽略。過后我認為如果把這一環(huán)節(jié)做好,不僅是必須的,也會為本實驗增添不少亮點!
2.學具不利于學生的攜帶和使用,如果材料改用鋼條、木棒、硬質紙條或塑料棒等,那樣不僅實用性強,而且學生操作起來更方便。
今天我的匯報到此,有不到之處還請各位老師傾心不吝賜教!
創(chuàng)客教育在農村小學數學課堂中應用與思考
《數學教育技術應用與創(chuàng)新案例》的《角平分線探究》數學實驗課匯報(教育學案例分析40例)相關文章:
相關熱詞搜索:教育技術學整合案例 有關數學我的教育技術成長之旅 教育技術應用實際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