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整理的《最好的告別》的讀書心得個人感慨3篇(最好的告別閱讀感想),供大家閱讀。
《最好的告別》的讀書心得個人感慨1
阿圖·葛文德在這本書中討論的是一個嚴肅的話題:衰老和死亡。初拿到這本書,我沒有馬上讀。面對這樣一個敏感的話題,我內(nèi)心是拒絕的,避之不及。而且,在二十歲的年紀,衰老和死亡似乎是一件很遙遠的事情。有一天無意中翻開讀了一段話,就被深深地觸動到,當即決定開始讀這本書。
葛文德圍繞衰老和死亡討論了三個話題:養(yǎng)老、臨終醫(yī)療和善終護理。從葛文德的文字中,我欣喜地看到,無論是罹患絕癥的病人還是衰老脆弱的老人,好好活到生命的終點不是不可能的。要做到這一點,最重要的是改變觀念。我們在對待病人和老人方面最殘酷的失敗,是沒有認識到,除了安全和延長生命,他們還有其他優(yōu)先考慮事項,譬如避免疼痛或不舒服,盡量保持頭腦清醒,偶爾能和家人外出,實現(xiàn)個人生命具有完整性的感覺。通過改變每個人生命最后階段的可能性這一方式,我們有機會重塑我們的養(yǎng)老機構(gòu)、我們的文化和我們的對話。
有一些有意義的改變正在發(fā)生。對于老人,可以有比療養(yǎng)院更好的東西,譬如輔助生活。遭遇死亡,可以有緊急搶救之外的其他選項,譬如善終服務(wù)。患上絕癥,醫(yī)生、病人及其家屬應該通過一系列談話,考慮清楚什么時候從為時間而戰(zhàn)轉(zhuǎn)向爭取人們珍視的其他事物。
關(guān)于衰老和死亡,我們越早思考越好!
《最好的告別》的讀書心得個人感慨2
生命,尊嚴,死亡……阿圖葛文德的這本《最好的告別》的標簽讓我在閱讀的時候一直有一種難以言喻的宿命感。的確,死亡離我們很近,是每個人終將走過的宿命。但,我們要怎么迎接死亡?
死亡到底是什么?從生物學的角度,身體里大多數(shù)細胞的凋亡意味著生命的死亡;還有人說,人會經(jīng)歷三次死亡,當最后一個知道他的人死了,他才真真死去,這里強調(diào)的是人的影響力;相似的說法還有文學家臧克家先生筆下的“有的人或者,他已經(jīng)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边@里更突出一個人的貢獻。
這本書的邏輯其實很簡單。他先告訴,無論是從生命的長度還是生命的質(zhì)量上,我們對病人無微不至的,為了讓病人活得更久的照顧未必對患者真正有用。在這一部分作者期望說服讀者,并不是活得越長的人生越有意義,以及現(xiàn)代醫(yī)療設(shè)施,比如手術(shù),化療,很多時候并不能延長生命,甚至會讓情況變得更糟。而生命的價值是什么,本來就難以一概而論。作者引用塔基的基本需求,并提出“人們的優(yōu)先需求顯著改變,他們把注意力放在存在上,而不是放在做事上;關(guān)注當下,而不是未來”的觀點,試圖說明幸福感讓一個人的人生有意義,而在醫(yī)院治療的方式顯然無法讓人幸福。
接著作者從美國現(xiàn)有的制度,或者說存在的機制,提出讓病人活得更好的兩種可能。在有活力的療養(yǎng)院里,病人們能盡可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接受臨終服務(wù),讓一個人在臨死的最后時間里盡可能舒適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比較兩種方式,我認為他們只不過是運作的方式不一樣而已,他們的核心都是一樣的,那就是讓病人盡可能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而說到想要的生活,其實真的不那么容易獲得。第一,每個人的想法都不一樣,這種生活不是簡單的可以復制的。這也是療養(yǎng)院的困難所在。第二,很多人可以說出自己不想要什么,卻很難講出自己到底想要什么。這樣容易導致的結(jié)果是,病人總覺得不滿意(畢竟身體每況愈下是一個事實),更難得到自己想要的。這也是很多人不得善終的重要原因。
因此,找到“自己到底想干什么”尤為重要。作者在原文的表述類似于“有什么可以替換的東西”,但我喜歡管這個叫生命的判準,或者底線,理解為一個人決定最想做的事情,最無法割舍的事情是什么。可是這一點,自己尤不知道,何況是在危機時刻做決定的家人們?
所以我覺得這本書治之于我最大的意義,在于他讓我開始思考我生命中難以割舍的東西是什么?我在腦子里搜索了一圈,答案還是不知道。我覺得,這樣子其實是有一點可悲的。
所以,為了讓人生更加豐富,為了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東西,好好學習,出好作品吧。這樣已有所得的人生,大概才能更清楚地說出,自己這一生里,最重要的是什么。
《最好的告別》的讀書心得個人感慨3
《最好的告別》內(nèi)容可以大致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研究了美國養(yǎng)老的發(fā)展趨勢。幾十年來,從救濟院到療養(yǎng)院,養(yǎng)老外部條件得到極大的改善,但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對于嚴重失能的老人,在人生的終點到來之前,什么是最重要的?“有一個覺得是自己家的地方,其重要性就像水之魚一樣。”這樣的問題逐漸引起關(guān)注,改革人士們不斷探索出不同的新的養(yǎng)老之路,例如輔助養(yǎng)老機構(gòu)等概念得到提出和踐行。在傳統(tǒng)的養(yǎng)老院當中,安全生存作為第一要務(wù),“老了但對生活的要求不能僅僅是安全?!痹谶@些新型的養(yǎng)老機構(gòu)當中,老人可以感覺像在家里一樣,而不是像在機構(gòu)中被各種規(guī)則所約束。例入引入兒童,動物,植物,“用兩條狗,四只貓,一百只鳥發(fā)起的革命”,“抗擊養(yǎng)院的三大瘟疫——厭倦感,孤獨感,無助感”,讓老人們的價值感得以體現(xiàn),使其心靈得到滋養(yǎng),實現(xiàn)最大可能的自主,免于強迫和限制,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后一段路中,書寫自己生命的故事。
第二部分講述了如何面對人生盡頭。醫(yī)學在面臨這樣的狀況,是放手,還是全力救治?作者通過一個又一個的真實故事的訴說,讓我真切感受到人生終點是多么艱難?!吧钪凶詈玫氖戮褪悄茏约荷蠋崩斫夂徒邮苋私K有一死這個事實是需要勇氣的,同時也需要學習如何去面對——不光是自己,還是家人。在這一刻,選擇是多么的艱難。
這是一本非常嚴肅的書,作者采用科學研究的態(tài)度,引用實證研究結(jié)論,盡量客觀、科學的陳述事實與闡述觀點。但同時,那一個個脆弱而真實的生命時刻,也常會人淚光閃現(xiàn)。
《最好的告別》的讀書心得個人感慨3篇(最好的告別閱讀感想)相關(guān)文章:
★ 《列夫托爾斯泰傳》讀書心得個人書評3篇(列夫托爾斯泰寫過的書)
★ 《泰戈爾詩選》的讀書心得個人感想3篇(關(guān)于泰戈爾詩選的讀后感)
★ 《飛鳥集》讀書心得個人領(lǐng)會3篇(飛鳥集的讀書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