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范文網(wǎng)小編分享的2022三國演義讀后感最新3篇(三三國演義讀后感),歡迎參閱。
2022三國演義讀后感最新1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有一些承載著中華禮貌的東西泛著光芒,猶如沉淀在河里的金子,細小卻珍貴,吸引著無數(shù)人灼熱而堅定的目光。而它們的作者,那些嘔心瀝血,為自我夢想一路挺進的人,也就這樣緊緊地被世人所銘記。他們的靈魂與他們的作品一樣萬世不朽。這樣一本書,它亭亭玉立在文學的巔峰,它的名字是——《三國演義》。
它講述了一個英雄輩出的年代,各路勇士舍生忘死,為了國家而拼殺的故事。
不論是狡猾奸詐的曹操,忠厚老實的劉備還是有勇有謀的孫權,都被這一本書洋洋灑灑地寫出了活力與生命?;蛟S只是寥寥幾筆,一個清晰透徹卻不失勾心斗角的故事就這樣呈此刻你眼前。這就是《三國演義》的魅力。
我曾為諸葛亮的聰明才智嘆服過。每次捧起手中那本輕盈卻珍重的書,我的眼前就總飄蕩著他的身影。他足智多謀,剛出山就燃起了三把大火。其中,赤壁之戰(zhàn)更是使得曹軍大敗,元氣大傷。他能言善辯,曾在江東舌戰(zhàn)群儒,連周瑜也略輸他一籌。他洞悉敵友,利用敵軍多疑的特點,用一招“空城計”避免了全軍覆滅的危險,扭轉乾坤。他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為了使劉家打下天下,他嘔心瀝血,寫出一篇千古名作《出師表》。這種忠心耿耿的人才怎不叫人嘆服!
我曾被趙云的忠誠折服。我曾向遠眺望,想象一位威風凜凜的將軍穿著金甲,在數(shù)以萬計的敵軍里七進七出,只為保住自我主公的孩子而把自我的生命置之度外,那該是多么威武與決絕,那種危難關頭毫不猶豫的反應,更是證明了他的一片赤誠。
2022三國演義讀后感最新2
魏蜀吳三足鼎立的局面持續(xù)了近一百年。佩服羅貫中把這一百年的故事寫得面面俱到塑造了一大群鮮明生動有生命力的人物形象。曹操陰險狡詐,心狠手辣。劉備大仁大義,禮賢下士,關羽威猛剛毅,義薄云天。諸葛亮料事如神,神機妙算……大小戰(zhàn)役描述了近上百場。其中有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夷陵之戰(zhàn)。
文武百官獻計獻策。三國紛爭你不服我,我也奈何不了你。
如果在三國中僅僅是欣賞英雄人物,觀看國與國之間勾心斗角的話那是大錯特錯,走馬觀花倒不如不看,三國被列為四大名著之一并不是沒有它的道理,看了它仿佛獲得一位良師益友讓我受益匪淺,在它的身上我看到了智勇,忠義,還有赤心報國。
魏蜀吳三國紛爭之所以能持續(xù)近一百年少不了文武百官的輔佐,武的勇猛無敵。文的獻計獻策。長坂坡趙云視曹操幾萬人馬如同草芥七進七出救了后主,呂布面對各路諸侯的討伐面無懼色殺的對方魂飛魄散,真可謂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然而僅僅憑借匹夫之勇終不能成就大事,幾路諸侯討伐董卓空費人力資歷到頭來還是王允巧施連環(huán)計使董卓父子倆反目成仇終于借呂布之手鏟除漢賊,要說用兵如神詭計多端誰也不如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初出茅廬便知三分天下,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所以說一個人不光要有膽識有勇氣還要通曉古今,文武雙全才能成就大事。
讀完三國我痛恨董卓的殘暴,曹操的陰險,敬佩諸葛亮的計策,劉備的忍讓,欣賞趙云的膽氣,周瑜的雄姿英發(fā)。但是最讓我感動的是關羽的忠義,當他失守下邳不得已投靠曹操時,曹操對關羽倍加厚待為了籠絡人心贈送金銀珠寶無數(shù),而且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甚至把赤兔馬都贈送給他。但是這絲毫沒有動搖關羽的忠心。等知道了劉備的下落,過關斬將不顧艱難險阻也要回到主公的身邊。三國英雄人物眾多,不單單只有關羽是忠義之士,諸葛亮六出祁山,只為劉備臨死前的囑托真可謂鞠躬盡瘁。姜維九伐中原,當蜀國滅亡之后還一心想著興復漢室。吾主在北不可使我面北就刑,這事審配臨死前的一席話。這些忠義人士雖然沒有幫助主公完成大業(yè),但是他們的赤膽忠心不得不讓人敬佩。
吾祖宗世食漢祿,若不思心報國,與禽獸何異。這是曹操曾經(jīng)對王允的,你一席話。三國之中英雄輩出。先是剿滅了黃巾賊。后又討伐董卓。為國為民。在這些人中最受人們擁護的只有劉備了,雖然劉備早年東奔西走,寄人籬下。但是他心慈仁善,對人民倍加愛戴,對國家,赤膽忠心。盡管沒有興復漢室鏟除奸賊。但劉備始終是人們敬愛的劉皇叔。除此之外。王允,董承,穆順。馬騰等等。他們在巨大的權勢之下毫不畏懼。雖受奸人所害。但一心為了國家。這樣的人物流芳百世。永遠是后人贊嘆的對象。
三國演義有三絕。智絕(諸葛亮) 奸絕(曹操) 義絕(關羽)我不喜歡奸絕。盡管曹操的奸詐不得不讓人佩服,但是赤心報國,光明磊落遠比陰險狡詐要強的多。
2022三國演義讀后感最新3
曹操。說曹操就太復雜了,不知如何說起。在曹操時代,許劭評價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有兩層意思,一是如果生在治世就是能臣,如果生在亂世,那就是奸雄。二是如果曹操想治世,就是能臣,如果曹操想亂世,那就是奸雄。當代易中天的評價是:可愛的奸雄。我的評價:這是一個有益于社會的人。評價一個人好與壞,那是小孩子做的事。一定要分出是非黑白,才好行事。而人本來就是復雜的。我不喜歡說這個人怎么樣,然后舉一兩個例子來說明。因為這樣會顯得片面,就像盲人摸象一樣,不全面。而以此人是否有益于社會作為標準,就顯得更有意義些。這個人推動了社會的前進。曹操至少統(tǒng)一了中國北方,避免了大分裂,這就是最大的功勞。
劉備。劉備有個特點,做事每每與曹操相反,就成功了。如果有曹操是真小人,那么劉備就是偽君子了。如果說徐州是陶謙主動相讓,讓有能者居之,正所謂功成不必在我。那么荊州就有很大的問題了。明明是想要,劉表也愿意給,但就是硬得推掉,搞到后來有向孫權借荊州一事,間接地害死關羽。如果當時就要到手了,孫權就沒有正當?shù)慕杩谶M攻荊州了。而奪取益州劉璋的基業(yè),那也是犧牲了龐統(tǒng)的生命,才換來正當?shù)慕杩?。在當時的亂世,誰的拳頭硬,誰就有話語權,才不管你道德不道德。劉備陣營本來人才就不多,還要犧牲掉這么有用的大才,確實是不應該。
孫權。孫權繼承的是父兄開創(chuàng)的基業(yè),只不過在孫權手中,把基業(yè)進行了鞏固。孫權不能開創(chuàng)基業(yè),但能坐穩(wěn)江山,屬于守備型人才。好比如果你是富二代,而你剛好又非常適合理財,那么你就像孫權一樣,有非常好的運氣。
諸葛亮。諸葛亮高臥隆中,等著劉備來求才,一出場架子就非常大。故意放出風聲,說自己如何了得,搞得劉備不得不親自前來,還一而再,再而三。放在現(xiàn)在,就是求職者高臥家中,老板親自前來。其實,一次就差不多了,搞三次就有點過分了。雖然劉備沒有明說,但心里肯定不爽,這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劉備要與孫權開戰(zhàn)時,諸葛亮怎么勸都沒用。劉備想,難道沒有你諸葛亮,我就搞不成事了。事實是,確實如此。以諸葛亮的才能,到曹操或孫權陣營,都有非常好的表現(xiàn),為什么選擇劉備呢?很簡單,因為到劉備這里,我的才能可以得到淋漓盡致的發(fā)揮,讓世人知道我的才華。表演是需要舞臺的,哪怕你的表演才能多么厲害,如果沒有足夠大的舞臺,那也沒用,表現(xiàn)不出來,也就沒人知道了。可惜,諸葛亮遇到劉備時,人對時不對,所以最終結果是不能成功。小說和電視劇中,水鏡先生都講了這句話:“孔明雖得其主,不得其時?!钡?,都沒有進行詳細解釋,故弄玄虛。其實,這句話理解起來也不難。所謂人對,就是諸葛亮跟劉備是對的,跟曹操孫權都不對。而時不對,可以這樣理解。如果早點認識劉備,諸葛亮和劉備是可以做成大事的,打下江山或守住江山,都不是大問題。因為早點出山,曹操、孫權都不算強大,軍閥割據(jù)嚴重,這時出來混水摸魚,是能摸到大魚的。而如果再拖下去,晚點出山,那么諸葛亮出山的意義就不大了。劉備也不會再請諸葛亮了。請出來也沒用了,天下已經(jīng)被瓜分完了。當時大勢就是,大漢已經(jīng)是個空殼子,興復漢室已經(jīng)是不可能的事情了。
門閥與軍閥。簡單講,門閥就是紅章,是文的代表,象征著文化的力量;軍閥就是槍桿子,是武的代表,象征著武力的力量。
和平年代,門閥比軍閥重要,大家都講道理,做人做事更多是以理服人。如果要辦事了,只要象征權力的紅章,就好辦。只要我把紅章一蓋,文件一發(fā),事情就辦好了。
戰(zhàn)爭年代,軍閥比門閥重要,大家都講武力,做人做事更多是以拳頭說話,誰的拳頭硬,誰就有話語權。誰要是不聽話,軍隊開過去,事情就擺平了。正所謂,槍桿子里出政權。在表面上,大家都還是大漢王朝的臣民,奉天子詔。但是,私底下,就是不執(zhí)行。正是陽奉陰違,奉詔而不執(zhí)行。因為誰的實力強大誰說得就算,所以大家都很忙,忙著搶地盤,擴大軍隊,攻占城池。
家庭教育的普遍失敗。這是三國中一個非常經(jīng)典的教訓,由于沒有做好子女的教育工作,導致自己辛苦得到的事業(yè)變成為他人做嫁衣裳了。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大家都很忙,要攻城掠地,整天工作都忙得累成狗,哪里還有時間做好子女教育呢?而當時的婦女,恪守三從四德,更是無法正確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下面用實例來說明。
袁紹的家庭教育,廢長立幼。導致袁氏三兄弟成見太深,袁紹死后,兄弟自相殘殺,最后被曹操各個擊破,袁氏政權退出歷史舞臺。
劉表的家庭教育,廢長立幼。本來劉琦繼位,聯(lián)合劉備還可以抵抗曹操,結果傳位于劉琮,劉琮又被母親和舅舅蔡??刂?,結果蔡氏投降曹操,把劉表的事業(yè)拱手讓給了曹操,劉表退出歷史舞臺。
曹操的家庭教育,本來長子曹昂是最好的繼承人,可惜因為曹操攻打張繡時,調戲了張繡的嬸嬸,張繡覺得沒面子,投降了又叛變,導致曹昂死了。一起死的還有侄子曹安民和愛將典韋。說明好色不是好事。接下來就是曹丕和曹植了,相比曹植,曹丕更合適,但也不是最好的繼承人。沒辦法,有總比沒有強,就讓曹丕繼承了。曹丕繼位后,馬上就推翻了曹操的法家路線,選擇了九品中正制,直接導致了曹氏政權的覆滅。
劉備的家庭教育,這個就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了。扶不起的阿斗劉禪是也。雖然也有種說法,劉禪是裝傻,其實是在韜光養(yǎng)晦,是種權宜之計。但普遍看法,還是說劉禪能力不行,不是說幾個反例就能說明問題。畢竟看一個人,要看大多數(shù)時候的表現(xiàn)。后來,鄧艾一打過來,就投降了,把劉備辛苦打下來的江山拱手讓人,連反抗都懶得反抗下。
孫權的家庭教育,前期表現(xiàn)還可以,后期表現(xiàn)卻很差,一是老了,聽不見意見了;二是年輕時受的戾氣太多了,被大臣們說來說去,聽得都煩,童年經(jīng)歷不愉快。所以,等到自己真正掌權了,可就不那么好說話了。結果就是孫權的子孫自相殘殺,最后一個皇帝孫皓還是暴君。孫氏政權覆滅。
家庭教育比較好的兩個人,一個是孫堅。培育了孫策和孫權。孫堅死后,傳位給長子孫策,這屬正常。孫策死后,傳位給孫權,而不是自己的兒子,這是很難得的,孫策是為了大局考慮,因為守江山孫權更合適。就連敵方陣營的曹操也說:“生子當如孫仲謀也?!闭f明孫權適合當兒子??上?,不適合當老子。
還有一個就是司馬懿。培育了司馬師和司馬昭。司馬懿奪取政權后不久就死了,然后司馬師和司馬昭共同執(zhí)政,司馬師死后,就由司馬昭執(zhí)政了。這些都為西晉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22三國演義讀后感最新3篇(三三國演義讀后感)相關文章:
★ 三國演義讀后感第6回范文3篇(《三國演義》第六回的讀后感)
★ 三國演義一百回讀后感范文3篇(三國演義一百二十回讀后感)
★ 三國演義的讀后感作文模板3篇(作文寫三國演義讀后感作文)
★ 名著三國演義的讀后感3篇(四大名著《三國演義》的讀后感)